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在国共力量对比上,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在战略态势上,由于国民党军的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战场,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有利于解放军实施中间突破,人民解放军逐步掌握了局部战争的主动权,争取解放战争形势根本转变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194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作战的问题。5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多次调整战略布局,逐步形成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转入战略进攻的方针和部署。5月4日,中共中央提出作战计划:以刘邓大军进入中原,陈谢大军进入西北,在中原和西北同时向国民党军出击,配合山东、陕北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5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对部署做了调整,把刘邓大军独立经冀鲁豫出中原调整为向冀鲁豫与豫皖苏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并由陈粟大军在6月10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孟良崮战役后,鉴于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准备对华东野战军发起新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再次调整部署,改变了陈粟大军配合刘邓大军的大举出击,要求陈粟大军1947年仍在内线作战,由刘邓大军出击中原。6月30日,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发起鲁南战役。与此同时,陈粟大军一部进入鲁西,形成了与刘邓大军东西呼应的作战态势。
7月19日,毛泽东与相继到达小河村的解放军领导人讨论,决定“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1]三路大军的任务是挺进中原,成“品”字形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策应内线作战。同时,中央决定,许世友指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分别在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以策应三支南进大军中央突破的行动。至此,在南线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进攻态势。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张宗逊、王震、贺龙、张经武、陈赓。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第一年战绩,着重讨论军事计划和地方工作等问题。
毛泽东在分析战争形势时,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用5年时间来解决(从1946年7月算起),但不对外宣布,还是准备长期作战,5年到10年甚至15年,不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不能实现又说再过几个月,到了现在又说战争才开始。
关于统一战线问题,毛泽东说,蒋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了。日本投降后的和平谈判是必要的,全部问题政治解决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教育了群众。统一战线的成分有了变化,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一部分。减少的是解放区的地主,因为我们现在要进行土地改革,但是南方的地主却因为征兵征粮首先与蒋介石闹翻,与我们还没有决裂。增加的是中间派,他们在抗战时期还相信蒋介石,现在则与我共同抵制蒋介石的国民大会,这是十年内战时期所没有的。我们是打倒官僚资本而保护民族工商业。
关于军事计划,毛泽东说:原先计划陈赓率部西渡黄河集中在陕北打胡宗南,现在决定陈赓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协助西北我军打胡宗南,在战略上、粮食供应上都有利。今年只能削弱胡宗南,到明年七月可以造成消灭胡宗南的条件。陕北在军事上、财政上以依靠晋绥为主,战争使陕北我党领导的地方和人口缩小,今后更是如此。现在由贺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的身份来统一指挥后方,实行精简节约,开展地方工作。处处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个口号非常重要,要在全党全军中解释。敌人的把握放在我们不能长期支持这一点上,我们的对策就是主力转入外线,内部精简节约。边区要实行简政,降低生活水平,从干部降低起。
关于土地改革和“三三制”,毛泽东说:“三三制”不变,但解释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土地政策今天可以而且需要比“五四指示”更进一步,因为农民群众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平分是原则,但按情况可以有某些伸缩,但对共产党员则不应例外。中农土地应该不动,在群众大潮流中,如中农同意,富裕中农拿出少许土地也是许可的,但不能正式写在文件上。军队打出去时,在新区与其没收地主土地,不如按阶级路线摊派缴税,利用旧机构有时也是需要的。立即实行耕者有其田势必成为强迫群众。
彭德怀、贺龙、习仲勋、贾拓夫、马明方分别就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土改中存在的问题、财政经济、后勤供应等问题作了发言。会议还决定,由彭德怀、习仲勋、王震、张宗逊、徐立清、刘景范、张德生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前委,彭德怀为书记,以讨论政策与执行战略任务。
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就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大别山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指示电,指出:“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2]改变了刘邓大军分两步出击中原的计划,采取山东战场国民党军在回援鲁西南以前,先敌出大别山。7月28日,刘邓野战军全歼羊山集守敌,结束鲁西南战役。8月7日,刘邓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突然南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同时,在听取粟裕等人的建议后,中共中央军委同意陈粟野战军向豫皖苏地区方向作战。这样解放军原定刘邓、陈谢两军出中原,发展成为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转入外线作战。9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3]
鲁西南战役结束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准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休整半个月,于8月15日直出大别山。期间,中央军委对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大别山后可能遇到的情况的对策和进军大别山后的前途进行分析。8月6日,中央军委电告刘伯承、邓小平等:“你们对于出动后敌之可能对策估计如何?我们觉得敌可能采取两种或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不急于尾我进攻。”“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4]刘伯承后来回忆说:“当时,毛主席估计到跃进大别山的有利条件,又估计到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提出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去;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并告诫我们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5]
8月8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分兵三路向南疾驰。17日越过黄泛区。18日渡过沙河。24日突过汝河。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27日进入大别山麓。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展开时,国民党追堵的部队23个旅随之也进了大别山,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寻机歼灭或逐出大别山。蒋介石委任白崇禧指挥部队“围剿”进入大别山的解放军。9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邓小平:“目前几个月内,你们作战似应避开桂系主力七师、四十八师,集中注意歼灭中央系及滇军。因七师较强,不易俘缴,四十八师情况不明,似和七师相差不远,而中央系各部及滇军五十八师则在运动中,易于歼俘。”[6]据此,刘邓大军于9月在商城、光山地区,以滇军整编第五十八师为对象,连打三仗,把敌人机动兵力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第三、第六纵队向皖西、鄂东地区展开。
10月初,国民党军从鄂东、皖西调集4个整编师,与原大别山北麓的3个整编师一起,对光山、经扶地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合围。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分散大敌,使敌主力疲于奔命”的指示,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向鄂东挺进,扫荡弱敌,连克经扶、黄安等城。10月8日,在六安以南张家店歼敌第八十八师第六十二旅4000余人。这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歼敌一个整编旅的胜利。10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各纵、各旅:“自你们进到鄂豫皖边区并立住脚跟,配合陈、粟在淮河以北,陈、谢在豫西、陕南,彭、张在西北,许、谭在山东,我军已完成了南线第二年作战的战略展开,并打了许多胜仗,迫使南线诸敌分散应付,处于被动,创造了我军在今后大量歼敌的条件。尚望各同志在刘、邓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团结全党全军,克服困难,完成伟大战略任务。”[7]
中共中央军委原定陈赓、谢富治纵队在结束晋南反攻后,西渡黄河入陕北,配合西北野战兵团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尔后一起担负夺取大西北的任务。就在陈谢纵队准备西渡黄河去陕北的过程中,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控制了黄河南岸广阔地区。7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陈谢纵队使用的方向改为渡河南进,而且将陈谢所部的规模也扩大了,即从原来一个纵队,扩大为3个纵队一个军的集团行动,仍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
7月23日,中央军委提出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大别山。27日又决定,“从现在起,陈谢集团归刘邓直接指挥。”“陈谢集团组织前委,以各部首长为委员,陈(赓)谢(富治)韩(钧)三人为常委,陈赓为书记,谢富治为副书记。”[8]29日,中央军委又致电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9]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确定陈谢集团渡河南下出豫西后,陈谢部立即做好渡河准备。8月6日,西北野战军开始围歼榆林之敌,8月7日,刘邓野战军提前向大别山挺进。中央军委于8月9日、12日接连致电陈谢,要求他们有力地协助刘邓的行动,应提前于8月10日至8月15日间渡河,首先控制潼洛段山区,待形势变化决定下一步行动。同时指出,胡宗南主力正向榆林增援,“彭习亦甚盼你们早日渡河,变动局势”[10]。8月22日,陈谢大军渡过黄河。至8月31日,先后攻克宜阳、洛宁等城镇,在洛阳和陕县之间开辟了广阔的战场。
陈谢集团渡河后,中共中央军委于9月2日、4日致电陈谢:“你们作战范围,包括黄河、渭水以南,汉水以北,平汉路以西,西安、汉中线以东广大地区。应使干部熟习这一地区地理、敌情、民情,准备以至少半年时间在这一地区东西南北往来机动,大量歼灭敌人,才能建立根据地”。“作战原则:对敌守备薄弱之据点及城市则坚决攻取之,对敌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又环境许可之据点及城市则相机攻取之,对敌守备强固之据点及城市则避开之,着重点放在调动敌人打运动战及占领广大乡村,消灭反动武装,发动群众,必须准备经过一个困难时期,逐步建立根据地。”[11]
陈谢集团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经过半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共歼敌2万余人,控制了渑池、陕县、灵宝等城。当陈谢兵团逼近潼关、威胁西安时,蒋介石亲自到西安指挥,急忙从大别山、晋南、榆林抽调部队空运西安,连同当地原来的部队,布防西安、潼关地区。由于敌情的变化,9月23日、25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陈赓、谢富治等,对陈谢集团的作战部署作了调整。10月2日,陈谢集团出其不意,在新安以西的铁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五师师部及该师第六十四旅大部。陈谢集团在豫陕边地区转战月余,解放12座县城,歼敌3.3万余人,为豫陕鄂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陈谢集团在潼关与洛阳之间往返作战时,国民党军从山东战场调集整编第二十师,加上第五兵团等共10个旅集中洛阳,从西北战场抽调的第一、第三十六师等8个旅集中在潼关,准备东西夹击陈谢集团,打通陇海线。10月20日,中央军委电告陈谢集团越过陇海线南下,“相机攻占陇海以南,平汉以西,方城、南召、舞阳之线以北诸县,歼灭民团、保甲、土匪及小股敌军,发动群众,分地主粮食、财物”,建立根据地。[12]陈谢集团主力于10月31日至11月5日发动伏牛战役。歼敌一部后,实施“牵牛”战术,与敌盘旋,拖散敌人,创造战机,扩建根据地。至11月底,陈谢集团在豫西转战3个多月,共歼敌6万多,攻克县城30多座,在豫陕鄂边界地区顺利展开。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前夕,鉴于山东战场敌人正面绝对集中的情势,中共中央军委于6月29日向陈毅、粟裕、谭震林提出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的基本方案:以2个纵队出鲁南,以3个纵队出鲁西,正面留4个纵队监视敌人。华东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提出三路分兵的计划。6月30日,刘邓野战军突破黄河后,中央军委要求华东野战军积极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行动。8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第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统称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或陈粟兵团),同时批准成立华东野战兵团。
中共中央作出上述决定后,华东野战军立即投入新的行动准备。8月2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将陈粟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并提出目前陈粟兵团攻占鲁西南地区薄弱县,并大举破袭汴徐线。下一步准备向路南行动,务必采取积极行动,策应刘邓作战。这样扩大了陈粟兵团的作战范围,改变了以前只在陇海线以北地区作战的部署,而是南下豫皖苏恢复和扩大解放区,与刘邓、陈谢两军共同经略中原。
陈粟兵团奉命向鲁西南进军途中,国民党军整编第五、第五十七、第八十四师等寻找在鲁西南的陈粟主力决战。陈粟兵团与敌周旋月余,使敌骄狂失慎,进而打好外线出击第一仗。8月30日,毛泽东致电陈粟:“你们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击及抓住五师、五十七师,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刘邓”[13]。不久,陈粟兵团7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均集结于郓城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歼敌的准备。9月7日,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包围于沙土集。8日晚,陈粟兵团对沙土集之敌发起总攻,歼敌1万多人,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陈粟兵团被动的局面,为向豫皖苏地区进军打通了道路,而且迫使敌军从大别山和山东抽调4个师增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在大别山和山东内线兵团的行动。9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陈粟:“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特向西兵团全军将士致庆贺慰问之忱”。
9月21日,陈粟率主力围攻土山集的敌整编第十一师。因援敌迫近,陈粟放弃对敌十一师的攻击,23日撤出战斗,继续南下。26日,陈粟率部越过陇海路。28日,陈粟致电中央军委:我们拟从今日起以半个月至20天时间,分路辗转活动于陇海、平汉、津浦与沙河之间,以歼灭该地区的保安团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并破击铁路为主要任务,之后再拟进行较大的歼灭战。30日,中央军委指出:“你们分两路前进方针很好。至少一个月内专打分散薄弱之敌,发动群众,了解情况,然后看情形再集中相当兵力,打有把握有准备的较大规模的仗。”10月3日,中央军委再次致电陈粟:“你们兵力业已展开于广大地区,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从事歼灭境内小股敌军、民团、土匪、保甲,建立政权,实行土改。”“各纵主力则在自己辖境内往来机动作战,包括破击铁路在内。”“使敌主力置于无用之地,疲于奔命,而我则于短期内歼灭了敌之爪牙,建立了我之根据地,为不久将来集中兵力作战打下基础。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14]据此,陈粟兵团以纵队为单位分别消灭保安团队,11月底,攻克县城24座,歼敌1万余人,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建立了3个专署和军分区。
在此期间,国民党害怕陈粟兵团在豫皖苏地区立足,于是集中了6个整编师的兵力,分别组成机动兵团,以平汉、陇海、津浦线转运兵力,进行机动作战。陈粟决定以一部继续执行清剿土杂武装,扩建豫皖苏根据地的任务。集中主力破击陇海、津浦铁路。陈粟兵团主力于11月8日向陇海路兰封(今属兰考)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开破击战,至11月17日共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攻克萧县、砀山、民权等县城9座,车站17个,威逼徐州,沟通豫皖苏和鲁西南的联系,迫敌调动15个旅应援,以推迟白崇禧围攻大别山的时间。
小河会议后,人民解放军南线三军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先锋,以华东野战军为左后路,以陈谢野战军为右后路,形成“品”字形阵势,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从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成为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基地,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三军进入中原地区的胜利,使国民党中央统帅部非常惊恐。为了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国民党军采取军事围攻与政治利诱相结合、围攻与“清剿”相结合的所谓“总力战”。并调集33个旅围攻大别山区,同时封锁长江武汉至安庆段,企图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迫使解放军退出中原地区。
1947年11月底,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刘邓野战军的全面围攻开始。为配合刘邓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大别山的围攻,陈粟、陈谢野战军准备共同破击平汉线。12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粟裕并告刘邓、陈谢:“(一)如无重大不便,粟部以攻击平汉郑许段以配合陈谢攻击许信段为宜,许郑战役结束后,再打开封,并彻底平毁陇海郑州、兰封段似亦方便,(二)如粟定于十三日攻郑许段,则陈谢攻许信段时间,可与粟同时举行,亦可提早几天举行。”[15]这样就形成了以刘邓主力坚守大别山区内线作战,以一部向外线发展;以陈粟、陈谢向平汉、陇海路展开大规模的破击战,寻机歼敌,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之敌,刘邓、陈粟、陈谢三军配合反围攻的部署。
国民党军开始围攻大别山后,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战局变化和中共中央的指示,为打破敌人的围攻,决定由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组成前方指挥所,率第二、三、六纵队坚持大别山,积极打击和拖住、分散敌人;刘伯承、张际春组成后方指挥所,率中共中央中原局、野战军后方机关、第一纵队,向淮西转移;以第十、十二纵队向平汉路以西的桐柏、江汉地区实施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调动敌人。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的第二、三、六纵队,在邓小平和前方指挥所的领导下,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方针,拖住和打击敌人。经过一月多的作战,歼敌1.1万余人,收复太湖、广济等10余座县城。在外线作战的第十、十二纵队,在桐柏、江汉地区顺利展开,初步打开了局面。1948年1月9日至16日,以第十纵队为主组成的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攻克邓县县城,歼灭集结该地的11个保安团。同时,刘伯承率领第一纵队、野战军后方指挥所、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向淮西挺进,攻克汝南等城,并协助豫皖苏边区军民开辟息县、临泉等县工作,使大别山根据地与豫皖苏根据地连成一片。
为策应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的反围攻作战,陈粟、陈谢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12月9日指示,于13日向平汉路南段和陇海路东段开始破击作战,还相继攻克了许昌、漯河等敌人重要的补给基地,解放了长葛、中牟等县城,歼敌2万余人。
陈粟、陈谢两军在平汉路、陇海路破击作战的胜利,打击和牵制了敌人。敌孙元良兵团主力由郑州南下,整编第三、第二十师沿平汉路向北,企图南北对进,夹击陈粟、陈谢两军。根据敌情的变化,粟裕致电中央,建议陈粟、陈谢两军要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到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进攻为止。12月20日,中央军委复电粟裕表示同意。24日,陈粟第三纵队和陈谢第四纵队,在各纵队的帮助下,将敌第三师包围在西平以南的祝王寨、金刚寺地区,战至26日,歼敌整编第三师9600余人。同时,陈粟第三、四纵队和陈谢第四、九纵队及从大别山转入淮西的刘邓第一纵队,在粟裕的指挥下,继续南进,将敌整编第二十师包围在确山城,三军胜利会师。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国民党军为了确保重要点线和战略基地的安全,被迫从大别山调出13个旅,其对大别山的围攻宣告失败。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电告毛泽东:“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16]刘邓、陈粟、陈谢粉碎敌人对大别山围攻的胜利,标志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已站稳脚跟,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
到1947年底,人民解放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17],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改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18]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6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27—32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277页。
[5]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星火燎原》第9册,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6]《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页。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1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页。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页。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239页。
[15]《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16]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4页。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