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当这首《延安颂》的歌词跃然出现在莫耶笔下时,莫耶已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的一名学员。在朝鲜作曲家郑律成的邀请下,面对着巍巍的宝塔、潺潺的延河、聆听着抗大战友们的歌声和口号,将内心的激动倾泻为这段极具感染力的文字。
莫耶
莫耶,原名陈淑媛,福建安溪人,1918年2月出生。莫耶自小就被家乡人称为才女,十岁时即景便吟出:“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的诗句。在厦门上女中时,她多次向上海的《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大多被选用。莫耶作品中体现出的对社会各种不公正之事的激进态度以及与生俱来的写作才华受到国文老师——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的赏识。在老师的组织下,她与几位同学创办了《火星》旬刊,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向欺压穷苦人民的旧社会提出控诉的小说——《黄包车夫》。这一切被时任福建讨逆军第三路副司令的父亲陈铮发现,自此父女二人关系极为紧张。1934年秋,因对父亲迎娶姨太太一事不满,莫耶在母亲和兄长的帮助下离家出走,化名白云,在上海《女子月刊》先后担任校对、编辑、主编。
来到上海后,莫耶经常与左翼作家接触,并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写出许多关于女性解放的文学作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莫耶与戏剧家左明建立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她担任编剧及文字宣传。日军占领上海后,莫耶所在的“第五队”准备转至西北大后方进行抗日宣传并寻机前往延安。这时的莫耶与一位叫陈仓的记者已相恋近三年,还育有一子。莫耶劝陈仓一同前往延安。而莫耶不知,陈仓的实际身份是军统特务,就是后来的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1934年二人一开始接触时就遭到沈醉的母亲以及戴笠的阻挠,可深陷爱情中的沈醉却抱着改变莫耶的幻想继续与她交往。这时,莫耶动员沈醉去延安,但沈醉不能去——戴笠对他的栽培让他感恩戴德。他只好向莫耶坦白,并希望说服莫耶留下来。可是莫耶深知两人在信仰与政治立场上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于是毅然选择分手。
莫耶在延安
莫耶与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于1937年9月来到西安,满怀热情,投入到城市、乡村的群众中做抗日救亡宣传。延安,这个神秘、神圣的地方始终深深的吸引着这群年轻人。恰巧队长左明遇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周扬。他们集体写信给中共中央、毛主席表达想去延安的热切愿望,让周扬捎回延安。不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派来了延安抗战剧社的同志来接他们。可是即使如此,去延安也是不容易的。在西安,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在城里演出了多日,早己被国民党顽固派特务盯上。那些特务经常到他们的临时住所西安抗敌后援会的大院,用高薪拉拢他们,放狠话威胁他们、派人监视他们。莫耶她们不为所动,只是平时装作放弃去延安的样子迷惑对方。一天深夜,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同志的接应下,迅速到达办事处。
1937年10月,莫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她像千万革命青年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并用改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追求。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鲁迅小说《铸剑》中那柄锋利的宝剑“莫邪”的谐音——莫耶。她用如同莫邪一样锋利的笔端写出了《延安颂》,让千百万中国人看到抗日的曙光,激发了人们抗战必胜的决心。1944年春,莫耶调到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当编辑、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在甘肃日报社任总副编辑,主持报社工作。1979年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