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哺育出来的诗人——魏巍

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几代中国人。它的作者是当时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战地记者魏巍,后来历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顾问。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而他几乎全凭自己的爱好和勤奋才有如此的文学成就。

魏巍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出生于河南郑州。从小热爱读书的他在小学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散文和小说并向当地报社投稿。在郑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相当于初中)上学期间,他已是几家报纸的特约撰稿人。在鲁迅、郭沫若等现代作家作品的影响下,魏巍开始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生活书店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等进步书籍,马克思主义观点根植于他的内心。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热血沸腾的魏巍一心要抗日救国,赴延安参加革命却不知怎样去延安。这时,学校的国文老师黄正甫(一个当时与组织失去联络的中共秘密党员)知道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为他写了三封介绍信,让他去找西安的熟人寻求帮助。9月,魏巍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大摞书,踏上了寻找延安抗大之路。

到了西安,魏巍通过在火车上认识的老大娘介绍,和几个拉洋车的小伙子住在一个小破楼里,然后拿着介绍信去找人,希望他们能够介绍他去延安。可是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找到的三个人都因为害怕和共产党联系而婉言拒绝了魏巍的请求。无路可走的他打听到八路军在七贤庄设立了办事处,于是找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打听情况。据他本人回忆:“传达室有个小门洞,我就站在门洞外面向里面的人问。那人问我有没有介绍信,我说没有,结果那个人告诉我说抗大的招生已经结束。我当时非常失望,就站在小门洞外发呆。”忽然看到墙上贴了一个广告: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招生。魏巍眼睛一亮,又向门洞内的工作人员打听。工作人员告诉他新招收的一批抗大学员刚离开西安赴晋南一带。他只好星夜兼程追赶,到达到晋南的洪洞县时,终于赶上了这支队伍,以“魏巍”为名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在115师军政干部学校,他写下了长达500行的诗歌《黄河行》。

1945年魏巍(右)在冀中平原

1938年,总部随营学校(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并入总部随营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随校抵达延安,在抗大学习军事、政治,并于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间,魏巍始终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文学创作,积极参加了由诗人柯仲平、田间等在延安发起的街头诗运动。

从抗大毕业后,1939年初魏巍参加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前方战地记者团”,奔赴抗日前线采访。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魏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正如他所说的:“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伟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教育了我,也养育了我,我对此将永远感念不忘。”

1947年,魏巍(右)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职时与战友丁国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和新华通讯社的同志于12月中旬前往朝鲜调查美军战俘情况。魏巍经上级批准,得以进行为期3个月的战地采访。在朝鲜前线3个月,魏巍目睹了一场场极为惨烈又异常顽强的战斗,亲见了我国人民志愿军官兵那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11篇战地通讯。毛泽东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周恩来在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对魏巍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谁是最可爱的人》历来受到文艺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誉称:“而时隔这么多年,‘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仍然跨越时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感动了社会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我觉得这是魏巍的一个贡献。”

1955年,时任总政创作室副主任的魏巍在北京莲花池留影

参考资料:熊坤静《魏巍和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陈辉《他告诉世界谁是最可爱的人》

王海珍《魏巍寻找八路军的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