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两次经过七贤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壮丽、雄伟的乐章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广阔图景,向全中国吹响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这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1938年,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11月与新婚妻子钱韵玲奔赴延安。去延安的途中,曾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留宿。

当时,一些朋友好心劝他留在西安,说延安条件太差,晚上没有电灯,吃水都困难。西北电影公司也想高薪聘请冼星海,并许诺作品另外付高额酬金,都被冼星海婉拒了。其实,来西安之前,周恩来在武汉就对冼星海说过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冼星海则回答:“苦我不怕,再苦也苦不过在巴黎勤工俭学的日子。那时我每天打工十几个小时,还挣不够学费,吃不饱饭。我为了什么?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崛起。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是艺术家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冼星海到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

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艺师生排练黄河大合唱

1940年,冼星海去苏联途中,再次留驻办事处长达半年。在这半年里,他谱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初稿,并如饥似渴地读音乐专著,读抗战丛书,还自修俄语。两个月的时间,他就读了30多本书,写下了大量的音乐理论文章。

冼星海在八办工作、生活期间,与办事处的同志亲如兄弟,有时和大家一起打篮球,有时教大家唱歌,讲音乐知识。当他讲到他所创作的大型交响乐《民族解放》需要百余人演奏时,大家十分惊讶,甚至怀疑将来会不会看到。冼星海告诉大家,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大家都会看到的。十余年后,这些听讲的同志听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乐时,这位为《民族解放》呼号奔走、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奋力开拓的先行者,却于1945年在莫斯科病逝。

参考资料:《冼星海的足迹》选自《西安七贤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