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大校长陆平在西安的革命历程

1938年5月,西安七贤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一号院地下室住进了两个年轻人。他们一个叫李昌,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总队长;另一个叫陆平,是民先队华北队部队长。早在3月份,民先队总队部从临汾搬迁到西安师范不久,民先总队部、西北队部、西安队部的党员和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党员就合编为一个党支部。中共驻陕代表林伯渠经常听取全国民先队的工作汇报,并指导他们的工作。民先队也积极介绍想要奔赴延安的青年党员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1938年,民先总队代表陆平(左一)和西安代表何贵生在陕西安吴堡

5月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再次宣布解散包括民先队在内的十三个青年团体,公开压制青年抗日救亡运动,逮捕青年团体5名负责人。中共驻陕代表林伯渠了解情况后,将二人叫去谈话:“国民党可能要抓你们俩,你们可要注意!不要在西安师范住啦,搬到办事处住吧,公开活动也尽量减少一些。”这样,李昌、陆平二人悄悄住进了七贤庄。

陆平(1914—2002),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他在四岁时不慎感染左眼,导致左目失明。读初中时,受进步教师李绍伊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的左翼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书,并立志做一名左翼文学家,为解放劳苦大众服务一生。

青年陆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7岁的陆平在由日本人控制的长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学唱“伪满洲国国歌”、学习日本国歌和日语。不甘作亡国奴的陆平很快因为议论时局与看进步书籍而被学校开除。祖父考虑到家中吃饭都困难,便托人给他找了一份薪水颇高的“伪满洲国”政府职员的工作,他愤而拒绝,并反复思量:“我的出路在哪里?蒋介石对侵略者步步退让、投降,内战则步步升级,妄想蒋介石回头抗日救国是不可能的。要发动全国抗战挽救危亡,必须推翻蒋家王朝!参加革命,跟中国共产党走,这就是光明的出路!”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像大雾中有了一线阳光。陆平开始一心寻找中国共产党。经同学介绍,1933年2月他在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2月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永吉市(现吉林市)委员会宣传委员、中共吉林市西区区委书记。1933年,团组织被破坏,陆平只身前往北平,任河北省互济会秘书。1934年,考上北京大学教育系,先后任学生会执委,北平市学联常委,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7月底,京津沦陷,陆平根据组织安排离开北平,辗转济南、太原、临汾来到西安,并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委员。

陆平在西安期间指导并通过民先西安队部,帮助陕西各地建立发展民先组织并开展活动,参与组织召开了民先队的三次重要会议。1938年2月,他与民先西安队部的负责人一起筹备召开民先陕西扩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政策的新精神,确定了陕西民先工作的重点。4月上旬,为了加强民先队的领导,壮大民先组织,民先总队部召开西北代表大会,成立了民先西北队部。中旬,又召开了民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了民先队章程草案,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针,并选举了总队部领导班子。在这次会议后,陆平调任民先华北队部队长,但继续留在总队部工作。5月,西安形势恶化后,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段。搬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地下室的李昌、陆平二人坚持工作,直到1938年6月下旬。那天,特务冲进平民坊五号(八路军高级参议宣侠父的住处),要抓捕正在参加西安各进步青年团体负责人会议的李昌。大家急忙把李昌藏到宣侠父的屋内,之后林老用汽车将他接出来直接送上开往武汉的火车。而陆平也因形势危急,被西北青年联合救国会主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安吴堡青训班的校长冯文彬派往延安,参加筹备全国青年救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期的陆平

此后,陆平历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队部队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北方分局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冀察热辽区党委秘书长,晋察冀平西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平北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建国后,历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常委、青工部部长,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铁道工委书记、部党委委员、国家机关党委委员,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原中长路管辖范围)局长、党委书记兼中共松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委委员,铁道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委员。文革遭受迫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重新工作后,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委、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政协第七届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曾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晚年的陆平回忆在西安的工作时,这样写到:“我爱陕西青年的纯朴、勤奋、勇敢、顽强。他们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是我们伟大中华无数爱国青年当中的一支生力军。”

参考资料:《陆平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