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三次学潮的画家——彦涵

1942年冬的一天,山西东南部一个敌军炮楼上,“嗖”一下射来一枚箭。惊魂落定后的小兵上前一瞧,这枚箭上绑着一张卷起的纸。打开一看,原是一幅题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年画。几天后,这个炮楼里的伪军小队长带领着部下,高举那幅年画找八路军投诚。这幅年画的作者是当时在晋东南鲁艺分校工作的画家彦涵。

1944年彦涵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版画

彦涵原名刘宝森,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一个贫民家庭。在彦涵幼年时,其堂哥因地主的盘剥、军阀的横征暴敛而组织盐民暴动,最终被砍头。新婚的堂嫂求死不成,出家为尼,最终死于贫困。这一切,自幼在彦涵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逐渐长大懂事后的彦涵上了洋学堂,由于家中实在无力给他更多支持,他吃饭只能靠学校食堂师傅给他留口吃的;睡不起宿舍,每晚澡堂的地就是床铺,一睡就是三年。小学毕业后的彦涵不愿接受父亲让他去火车站卖香烟的安排,执意投考省立海州师范初中部,并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考入了海州师范。在海州师范,彦涵第一次接触到美术便迷上了这门艺术。可是好景不长,彦涵的学习生涯还是被打断了。“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学生中越来越高涨。而在这时,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主张读书救国论,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学习,不闹事,安排了全省统一会考。考试前夕,彦涵带领几名同学将考场破坏了,表示对读书救国论的抵制。事发后,学校将彦涵开除。

1937年时,杭州艺专在向大西南撤退中的刘宝森

无学可上的彦涵想到了投奔上海的舅舅,在舅舅的资助下,彦涵考上了国立杭州艺专。1938年,彦涵作为学生会主席,带领进步同学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而此时日军逼近,学校带领师生向大西南撤退。在辗转撤退中,学校决定让学生自行转移至长沙。而包括彦涵在内的大多数同学与家庭失去联系,没有经济支援。为了改变校方的决定,彦涵又组织了一次学潮,并取得了成功。

到长沙后,彦涵继续组织同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游行、讲演、募捐,在街道墙壁上画抗日壁画。这些活动在长沙产生了很大反响。但在学校的干预下,抗日活动又被迫停止。一天,彦涵在一所中学里听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中共驻湘代表,负责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关于《抗战形势与八路军在前线抗日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延安,说那是一个光明的、有希望的地方。彦涵听后十分激动,下定决心要去延安。

不久,彦涵为迫使教育部撤销罢免林风眠校长的决定,又组织了第三次学潮。正当彦涵为胜利欢呼时,危险降临了。他经常去投宣传抗日稿件的《晨报》编辑部主任提醒他不能再投稿,国民党特务盯上了他,怀疑他有赤化的倾向。正当彦涵走投无路时,收到了一封介绍他去武汉“三厅”工作的介绍信,落款是徐特立。

1938年6月,彦涵在武汉经“三厅”介绍,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办理了去延安的手续后,几经周折来到西安七贤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在七贤庄停留十几天,因没有等到去延安的汽车,最终靠双脚走到了延安。

到了延安后,彦涵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学习三个月,主要学习内容是木刻版画(由于延安当时物资匮乏,学习油画、国画之类没有条件,木刻是当时鲁艺美术系的主要科目)。三个月学习结束后,美术系准备让彦涵留在鲁艺工作,而彦涵坚决要求到抗战第一线。

1940年5月,彦涵在晋东南敌后组建了一个木刻工厂,制作抗战木刻,为抗战和粉碎日军、伪军的反动宣传作斗争。1941年,彦涵接到赴重庆为木刻工场购买油墨和书籍的任务。虽然妻子白炎即将临产,重庆又十分危险,彦涵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而且多次死里逃生。

《彭德怀将军在抗日最前线》木刻 1941年

彦涵经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时,经办事处建议,改道去西安购买物资。当彦涵来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所在地七贤庄时,不由得想起三年前途经七贤庄奔赴延安时的情景。不过现在的局势已与三年前不同,国共之间的统战关系虽未破裂,但十分紧张。为保证人身安全,八办的工作人员提醒彦涵不要随便上街。可是,彦涵必须要完成任务。经过再三请示,终于获得外出的批准。没想到,一出门就被特务盯上。原来,八办大门对面就有特务乔装成修鞋匠,一直在给每个出入八办的人偷偷照相。当彦涵来到大街上时,一眼认出两名特务,就赶紧躲进了一家照相馆。不想,特务也跟了进来,其中一人操着江浙一带的口音问彦涵是干什么的。彦涵用在杭州读书时学的一点浙江话回答,自己是八办的伙夫,出来买点菜。又灵机一动,掏出贴身衣袋里母亲的照片,说要洗照片。说着,就跟特务话起了乡情。终于,特务不耐烦地走了。临走前,彦涵听到其中一个特务说:“把这小子埋了吧?”听了这话,彦涵急忙溜出照相馆进了文具店。不料,刚买好油墨,就进来另外两名特务要将彦涵带走。彦涵急中生智地说:“兄弟,我们都是抗战的,别这样。要不这样,我在对面的书店里买了些书,这是刚买油墨找回的钱,你们先拿着,我去对面书店取了书回来就和你们走。”说完不等特务反应,就一头冲进对面书店,问过店老板后,从后门钻了出去,跳上一辆黄包车,直奔七贤庄。

回到七贤庄,彦涵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八办领导汇报后,就再不被允许一个人上街了——实在太危险了!采购任务交由地下党员去办。彦涵只好一边等待返回太行地区的通知,一边按照八办领导安排抄写军事情报。据彦涵回忆,这些情报都抄写在一张很薄的香烟纸上,再卷起来,还要提醒传送情报的人员吸烟时要注意不能吸卷了情报的香烟。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1943年

几个月后,彦涵身藏密信,带领着34名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经历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穿越三道封锁线,与国民党官兵持枪对峙,夜间急行军,最终成功返回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的罗瑞卿在庆功会上说:“真没想到,像彦涵同志这样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竟然是一个画家。”

1943年,彦涵一家回到延安,彦涵迎来了他木刻创作的高峰期。这时他创作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一些作品因感动无数人而成为传世经典。这些作品不仅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反映八路军保卫国家和人民,还表现了人民对八路军的热爱。

建国后,彦涵任中央美院教授,创作了大量作品,获得包括“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在内的等数个奖项,出版有《彦涵版画集》、《彦涵画辑》、《彦涵插图木刻选集》、《彦涵艺术随感手书集》等画集。其中,彦涵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胜利渡长江》浮雕设计图画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永远矗立在天安门广场。

1953年彦涵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1998年彦涵站在自己设计的浮雕前。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胜利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