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砖为贺敬之敲开通往延安的大门

《南泥湾》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贺敬之。1943年他在延安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然而谁能想到当年还是个学生的贺敬之成功到达延安参加革命,竟要归功于一块砖头。

青年贺敬之

1937年,13岁的贺敬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兖州简师学习。抗战全面爆发,兖州简师因为战乱南迁。贺敬之年龄小,被迫退学回家。当他在家万分苦闷、四处打听母校迁移去向的时候,台儿庄战役打响了。贺敬之回忆:战场虽然没有波及他所在的村庄,但是每天都会听到十几里外隆隆的炮声,看到炮弹爆炸后的亮光和弥漫的硝烟。站到村边的山头上,就能清楚地看到战场上的情况,坦克就像虫子一样在蠕动。村庄不是战场,但却是军队往来和难民逃亡的所经之路。从这些人的口中,贺敬之了解到战争的惨烈情况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后来,贺敬之找到学校并随之流亡,从山东到湖北再到四川梓潼。

1940年,贺敬之决定去延安参加革命。经过四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他来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但因为没有党、团组织关系和任何介绍信,被办事处婉言谢绝。贺敬之并不气馁,在七贤庄附近住了下来,与同屋的两位来自广西和江西的青年学生一起天天到办事处要求去延安。

一天,他们又去了办事处,那位广西青年在又一次被拒绝后,突然在地上找了块砖头,铿地一声朝自己头上砸去,鲜血立刻流了下来。办事处工作人员赶忙上前制止。青年的行为虽然欠妥,但却表达了他们参加革命的坚决。这一砖如同敲门砖为他们敲开了通往延安的大门。

《白毛女》剧照

到达延安后,贺敬之成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的一名学员,并于次年入党。在延安期间他为《南泥湾》填词,并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抗战胜利后,贺敬之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1949年当选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9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抒情短诗《回延安》,秧歌剧《栽树》、《秦洛正》,诗集《朝阳花开》、《乡村的夜》、《贺敬之诗选》等。

老年贺敬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贺老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时,仍满眼放出喜悦的光彩,激动地说:“一进八路军办事处的门,就看见接待室旁边的房间有标语、有领袖像,贴的标语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之类。我们这些年轻人兴奋地放开嗓子大唱《义勇军进行曲》。”老人又满怀深情、深沉地说:“到了延安,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是我的许多作品里写的——像到了家,到了真正的家,我真正的生命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