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锋一老牛——中共中央驻陕代表林伯渠

1937年8月—1940年10月林伯渠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任中共中央驻陕代表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他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7年洛川会议以后,林伯渠担任中共中央驻陕代表,除担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共产党与西安军政当局和社会各界的联络工作外,还肩负着指导八办日常事务的工作。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抗日前线和边区采购运输物资,筹措转运抗战经费,输送培养爱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0月,林伯渠在西安度过了几个酷暑严冬,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在中国西北的这个大城市里,生活却很俭朴,吃穿和大家一样。由于身材高大,公家发的军被他盖上去短一截。冬天睡觉时,他便用麻绳将被头的一端捆起来,以便使脚不致露出被外。会计室按规定每月给他五元钱津贴费,他只签个字,就让把钱转到救亡室,买书籍和文化用品。

林伯渠非常关心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学习。他将全体同志分成两个班,初级班指定文化教员教学文化,还自己动手制作看图识字教具,手把手地教战士们学习。高级班则由他亲自辅导学习《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1939年起,办事处的环境逐渐险恶。一个不到五十万人口的西安,竟有四千五百余国民党职业特务。他们监视办事处的活动,经常跟踪来往人员。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提高革命警惕,林伯渠亲自给办事处的同志逐条讲解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他还针对国民党特务以金钱、地位、美女为诱饵,企图拉拢、腐蚀办事处工作人员的情况,给大家讲解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以及屈原的《橘颂》等,对同志们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以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林伯渠、吴玉章等在八办救亡室研究工作

对于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林伯渠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办事处的勤务员陈裕曾讲述过林伯渠为他改名字的事情。一天,林伯渠放下手中繁忙事务,走出房间来到院中散步。他见到正在执勤的新来的小战士,微笑着问他叫什么名字,家是哪里的。“报告首长,俺是河南信阳人,叫陈贵住。”林伯渠说:“信阳可是鱼米之乡啊,如今却被日本鬼子践踏着……陈贵住,是哪三个字?”小战士红着脸说:“俺不识字,这名字是俺娘起的,希望俺把富贵留住。”林伯渠问:“留住了吗?”小战士回答:“不但没留住,就连家乡也被日本鬼子占领了,俺一家人四处逃难,俺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齐投奔八路军打鬼子。”林伯渠说:“当八路,打鬼子,光有枪杆子还不够,还得要有文化呀。”说罢,他低头拾起一根树枝,蹲下身来,一边划一边说:“我给你改个名字,叫陈裕,陈是耳东陈,‘裕’是‘衣’”字旁,是有衣穿,‘谷’是谷子的‘谷’,是有饭吃。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日本、救中国,就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从此陈贵住更名陈裕,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并很快入了党。

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林伯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作风。在离开办事处回到延安以后,他依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常说:“我自己的生活享受不应当超过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所应有的享受。”虽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席,但他的卧室也极为简单,没有箱柜,只有用木板制作的活动书橱,装着各种书籍和文件。平常只有简单的几件衣服,用包袱一裹当枕头用;一条围巾,不知用了多少个冬天。续范亭的诗句“革命先锋一老牛”是对他艰苦朴素、任劳任怨高尚情操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