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
关向应墓碑
关向应(1902—1946),原名关致(治)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郑勤,满姓瓜尔佳氏,辽宁省金县人。
关向应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2年秋,关向应进入大连《人民日报》社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4年5月,赴上海大学学习,年底受党中央委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批青年团员。
1925年1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回国,在上海沪东区共青团部委工作。9月至济南,任共青团济南地执委书记。12月调任共青团青岛地执委书记。1925年底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26年6月,调任上海沪西地委书记。同年10月再次到济南,任共青团山东区委书记。1927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负责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
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央军委领导工作。以后一直在军队作政治工作,后又到洪湖根据地。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3军政治委员,参加中央分局的领导工作。1934年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10月任红2军团副政委,还曾任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区副政委,参与创建黔东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任湘鄂川黔军事委员会军事分会委员,领导红2、红6军团参加了红军长征。1936年7月任红2军团副政治委员,并同张国焘的“左” 倾错误作斗争。1936年冬任红2方面军总政委,曾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政训处主任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与师长贺龙等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创建晋绥地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任120师政治委员。1938年后,与贺龙挺进翼中,巩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阎锡山发动反革命政变,他与贺龙又迅速回师晋西北,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挽救了晋西北的危局。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因病重到延安休养。1942年秋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担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1946年7月21日,因医治无效,病逝于延安,终年44岁。
1946年7月23日,延安各界代表5000多人为他举行了遗体安葬仪式,葬于东关飞机场边。1970年迁入“四八”烈士陵园。毛泽东主席为关向应题写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1946年8月7日,在晋绥边区举行的有16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上,贺龙写下《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关向应、周士第、聂荣臻
1939年,八路军将领王平、关向应、舒同、赵尔陆、朱良才
1940年,反“扫荡”时贺龙与关向应、周士第在彩林
1939年,聂荣臻与120师政委关向应
张浩
张浩墓碑
张浩(1897—1942),字祚培,原名林育英,曾用名林仲丹,化名张浩、林春山、李生等。湖北黄冈人,林彪的堂兄。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25年五卅运动后,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张浩结束了在苏联的生活,回到祖国。同年10月,中共中央委派他到上海杨树浦任部委书记。
张浩到任不久,就领导了一场反军阀的殊死斗争。12月6日,他率领数百名沪东工人,去参加上海市支援北京的反张(张作霖)、倒段(段祺瑞)大会。等他们到达时,反动军警已荷枪实弹,骑着高头大马,包围了会场。军警用棍棒、枪托、刺刀驱赶群众,不让进入会场。张浩率领沪东工人英勇冲击,军警气急败坏,下令开枪。张浩沉着镇定地指挥工人抢夺军警枪支,自己则冲入包围圈与敌搏斗。他的头顶被刺刀挑开一寸多长的口子,血流如注。他忍着剧痛,以惊人的毅力鼓励群众:“冲!冲!冲!”终于冲破军警的阻拦,把队伍带入了会场。大会开始,负伤的张浩昂然走上讲台,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言未尽,就晕倒在台上。工人群众义愤填膺,抬着满面是血的张浩向军警冲去,把敌人吓得目瞪口呆。愤怒的群众冲出军警包围圈,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一路高呼“打倒段祺瑞政府”的口号,情景极为悲壮。他因此闻名于上海工人群众之中。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浩辗转于汉阳、长沙、安源、上海、广东、香港、哈尔滨、抚顺等地,进行地下斗争。
1935年,张浩从从苏联到达陕北保安,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重要决定和《八一宣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8月,张浩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政训处主任,不久改称政委。后因病不能坚持前线工作,回延安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月刊。由于长期忘我工作而积劳成疾。
1942年3月,张浩的病情恶化。在弥留之际,他坚持不作遗嘱,只是说:“我奋斗了20年,现在看到了曙光。如果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他恳请党中央,死后将他埋葬在青年文化沟桃花岭。巍巍桃花岭,松树郁郁苍苍,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驻地杨家岭隔河相望。张浩敬仰毛泽东,忠于党中央,他无限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后来,党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主席还情意深长地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表示了对张浩的敬重。3月6日凌晨,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者之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中央委员,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张浩病逝,终年45岁。
3月9日上午,张浩的公祭仪式在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中央的代表报告了张浩的生平事略,同时号召大家向张浩学习:“第一,学习他对敌人英勇不屈的精神。他生前足迹遍中国,三次负伤两次被捕,在敌人刺刀的前面,不改布尔什维克的本色。第二,学习他对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他在工人中工作时,工人们都称他是‘自己人’。他到处给工人们以信心,使他们不怕一切,奋勇向前。第三,学习他在党内正派的作风,他服从组织,爱护同志,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送葬仪式开始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和徐特立等中央负责同志,亲自为张浩执绋、扶棺、奠土入穴,将张浩葬于青年文化沟内桃花岭山顶。1970年迁入“四八”烈士陵园。毛泽东的挽词为:“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党中央还为张浩同志树碑,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亲笔题词“张浩同志之墓”六个笔锋苍劲的大字。
1942年3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礼堂举行延安各界公祭张浩大会,毛泽东、陈云、李富春等领导参加
1942年,毛泽东等为张浩送葬
郑耀南
郑耀南墓碑
郑耀南(1908—1946),字盛宸,号耀南,1908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障郑家村一个贫农家庭。1925年秋,考入省立第九中学读书,积极参加反对日本侵略和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成为反帝爱国活跃分子。1927年,因领导反会考的学潮被迫离校返乡,在本村创办小学,对贫苦子弟免收学费,深受群众欢迎。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组建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小组,被推为会长。1930年底,建立中共掖县委员会,被选为县委书记,兼任县委创办的刊物《红星》的主编。1932年,兼任县委组建的地下武装掖县特务队队长。1933年8月,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到达北平。经友人介绍,与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同年冬,被介绍到察北参加吉鸿昌的起义军,曾任秘书、参谋等职。察北起义失败后,返回胶东,在龙口任掖、黄、招三县硝磺局局长。1934年初,返回家乡掖县。为躲避敌人抓捕,又乘船到了东北。同年夏,和党组织取得联系。曾先后以教师、矿工、医生等身份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36年秋回到烟台,任胶东特委教育宣传委员兼党刊编辑主任。12月,特委遭破坏后,到青岛、即墨、高密等地寻找党组织。1937年10月,又回到家乡掖县,与掖县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主编党内刊物《民声》。1938年3月,领导掖县人民在玉皇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任支队长。同年9月,任八路军5支队21旅旅长兼蓬、黄、掖三县警备司令。1939年10月到延安,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工作。1946年2月,在延安病逝,年仅38岁。
金道松
金道松墓碑
金道松(1911—1938),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1938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后,回关中途中遇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7岁。
韩宝善墓碑
韩宝善,河北人,曾在盐池商务会做过“小写”(文书)工作,后又在北大池盐卡子担任站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6月至7月担任盐池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担任豫旺县停战抗日促进会会长。1936年8月前后调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任西北局会计科科长。
任作民
任作民墓碑
任作民(1899—1942),1899年10月31日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其父任绍霖,日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湖南省法政学社教授及律师等职务。
1916年任作民进湖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21年毕业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翌年1月由罗亦农、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即离校到赤塔担任《工人之路》的主编。1923年至1925年4月回国前,在苏联远东地区参加职工运动。1925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秘书,河南省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在革命工作中被捕过两次:第一次是1928年4月在河南开封被捕,受过反动军阀的严刑拷打后,判处徒刑一年,于1930年1月期满出狱。第二次是1933年2月在山东济南被捕,经过当地国民党省党部刑讯后,押往山东高等法院,先后共被刑讯十余次,至1934年6月始宣布判处徒刑7年。任作民同志曾在反动派的法庭上遭受过残忍的严刑拷打,火刑痕迹满布全身,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立场,不屈不挠地拒绝了任何不利于党与革命的口供,表现了高尚的革命气节。全国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10月经过中共代表与当局交涉后被释放,11月即被派往长沙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工作。1939年11月奉中共中央命令离湘赴延。1940年3月入马列学院学习,10月被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1942年2月20日因患急性肺水肿,病故于边区医院,终年43岁。
温吐秀墓碑
温吐秀
温吐秀(?—1941),亦作文杜秀,广东梅县人,贺子珍的母亲,毛泽东的岳母。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毛泽覃(毛泽东二弟)和妻子贺怡(贺子珍之妹)被留在中央苏区打游击。12月,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率红军游击队转战闽赣边界。当时贺怡担任区委书记,组织考虑她有身孕,决定她不随毛泽覃部行动,派她携父母去赣州从事地下党工作,任赣州县委书记。温吐秀夫妇随贺怡在白区吃尽苦头,后被项英、杨尚昆领导的游击队找到。新四军成立后,温吐秀丈夫贺焕文参加新四军,任江西后方办事处主任。1938年,贺焕文病逝于赣州。组织护送温吐秀到延安时,贺子珍已去苏联,便由毛泽东负责照料她的生活。温吐秀病逝后,毛泽东负责安葬。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将其陵墓破坏。1948年延安收复后,毛泽东请人重新进行了安葬,并立了墓碑。新中国成立后,贺焕文、温吐秀夫妇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思德墓碑
张思德
张思德(1915—1944),小名谷娃子,1915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5月参加长征,期间3次过草地。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在带领全班完成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中,成绩优异。1942年11月部队整编,调中央警卫团一连当战士,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张思德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到安塞县山中烧木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安葬在枣园前沟西山脚下。1970年迁入“四八”烈士陵园。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给予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施章墓碑
施章
施章(1893—1940),原名施五郎,上海崇明人。1922年参加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五卅运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在苏联学习期间,出席了国际劳动代表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做过海运宣传工作,任延安中央党校医务所长,中共组织部、社会部工作。因多次被捕,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酷摧残。1940年病故于延安,终年47岁。
杨森墓碑
杨森
杨森(1908—1936),原名杨宗凯,陕西乾县人。1927年2月考入中山军事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与领导了蓝桥暴动。1932年任红军陕甘游击队骑兵队政委,9月任陕甘游击队二大队大队长。1933年7月,任红26军第4团政委,与刘志丹一起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任红26军42师政委,1934年6月任红42师师长。1935年9月红15军团成立,任78师(原红26军)师长,参加了甘泉劳山、榆林桥等重大战役。在陕北错误“肃反”中,被捕入狱。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得以获救,后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月,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志丹、彭德怀等20人联名发表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曾任红28军副军长、陕北军区(军事部)代理司令员。红军东征时,任30军参谋长,担任保卫主力东渡和回师西渡任务。1936年2月,在掩护主力部队西渡黄河的战斗中壯烈牺牲,时年28岁。
朱宝庭墓碑
朱宝庭
朱宝庭(1880—1947),浙江镇海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了上海海员大罢工。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1926年1月至1927年7月,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上海分会委员。1926年10月至1927年1月,任湖北省总工会交际部主任。1926年11月至1927年7月,任中华海员联合总会汉口分会委员长。1927年6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南方办事处(代职委)审査委员。1931年赴苏联参与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2年回国。1933年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负责工会工作。1936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7年7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延安。1939年1月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1939年4月至1943年2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至1947年1月,任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曾先后4次参加中国劳动大会及太平洋职工大会,曾两次被捕,坚贞不屈,英勇斗争。1947年1月24日因病在陕西省安塞县逝世,终年67岁。
杨松
杨松墓碑
杨松(1907—1942),原名吴绍镒,化名吴平,湖北大悟县人,生于1907年。家境贫寒,父亲系一小学教师。10岁后杨松才入私塾读书。1922年在武昌高师附中求学,开始阅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4年春与同学发起组织现代少年协社。1925年五卅前夜,加入当时在武昌仍处于秘密状态的国民党,并参加了湖北省青年团体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25年6月,曾与林彪等人代表湖北学生出席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926年8月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伐军到武汉后,在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部工作,任“血光通讯社”编辑和记者。1927年1月,由青年团中央介绍,赴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两年后毕业。因成绩优异,续入研究班,并任翻译和政治经济学教员。1931年春至1933年夏,在海参崴太平洋职工会担任中国部主任之职,并负责编辑《太平洋工人》杂志,以其优秀的编辑和写作才能,被调往莫斯科职工国际东方部工作。1934年7月受党派遣,到环境严峻的东三省作地方党工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任省委巡视员及吉东特委书记等职。在参与抗日联军第4军、第5军创立时,与东北秘密会门及其他友军,建立了很好的统一战线,改正了联军内部某些不良倾向。
抗战爆发后,1938年2月回到延安,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及宣传科科长等职,同时执教于马列学院及在职干部大课,讲授“中国问题”“民族问题”及“联共党史”等,受业者前后达数千人。于日常公务与讲课之外,对民族问题有专门著作。1942年1月间因肺病连续吐血,但犹奋力坚持工作,经一再敦促劝解,方允赴中央医院治疗。1942年11月23日,病故于延安中央医院,终年35岁。
鲁佛民
鲁佛民墓碑
鲁佛民(1881—1944),名琛,字献卿,山东济南人,书法家。1912年考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在济南从事律师业务,参加创办《山东平民日报》,并任报社经理。1922年被推为首席民意代表,参与“鲁案”交涉工作。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北平(今北京)从事教育工作。全国抗战后到了延安。1938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边区银行法律顾问。1944年病逝于延安。
王凌波
王凌波墓碑
王凌波(1888—1942),湖南省宁乡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转入农村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主持上海中共秘密印刷厂。1940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副院长。1942年在延安病逝。终年54岁。
毛培春墓碑
毛培春
毛培春(1918—1948),化名孟西山,又名孔宪章,江苏盱眙人。1938年初,毛培春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派往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以进步青年身份投奔阎锡山,被分配在绥德专员何绍南部,秘密向保安处汇报何绍南、阎锡山反共情况。1940年初,毛培春投靠洛川专员余振东,被余振东介绍到胡宗南西安宪兵司令部特高组任少校参谋。这个组又叫“延安内线组”,专门负责搜集延安军政情报,为毛培春进出延安,传递情报,提供了方便。由于毛培春能够提供经过批准的延安方面的一些情报,逐步成为“特联站”的重要人物。1943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毛培春火速核实并报告敌军进犯爷台山兵力情报,使我军取得了爷台山反击战的彻底胜利。1945年,毛培春调到耀县工作。1947年,毛培春准确掌握了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军事部署,给党中央制定保卫延安的正确方针提供了可靠情报。1948年春胡宗南部从延安溃败南下,毛培春奉党中央命令,随敌南下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不幸于同年4月25日途经洛川时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烈士遗体安葬在洛川城外。1958年将其遗骸迁入“四八”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