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解放瓦窑堡和建立瓦窑堡市记述

在子长革命史上有两件大事,具有历史意义,值得记载。解放瓦窑堡,围而不打,克敌制胜,是红军作战史上的模范战例;瓦窑堡市的建立,为我党我军接收和管理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5年,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月,我军在宋家坪歼敌一个连,收编了当地武装。5月7日至9日,吴家寨则、杨家园则、马家坪三战三捷。

5月初,国民党部高桂滋84师251旅502团郭子峰第3营进剿苏区,住在杨家园则。6日夜,刘志丹率部去攻打杨家园则,因敌占据有利地势,不利作战,部队遂撤出战斗。红82师第3团、义勇军、红84师第2团转移到魏家岔、黄家川、冯家岔待机,红84师第1团撤到吴家寨则隐蔽。7日10时许,敌84师500团特务连从瓦窑堡出发押送一批政治犯去榆林,红1团团长贺晋年接到吴家坪赤卫队送来的情报后,当机立断,决定消灭该敌。部队遂埋伏在吴家寨则铺儿大道两侧,敌军对红军的埋伏毫无察觉,鱼贯进入了伏击圈,顿时枪声大作,敌军惊慌万分、乱作一团,结果全军覆没。此战共歼敌百余人、俘虏百余人、缴枪90余支,还解救了被敌押送的政治犯,其中有西北工委委员赵通儒。

吴家寨则战斗刚结束,前来救援特务连的郭子峰营就和红1团接火,郭营遭到重创后逃到白家园、王家坪北山顽抗,又遭红82师3团、义勇军的强攻,敌遂放弃北山,逃到青皮梁、元峁山,与红军展开激战,在红军的连续进攻下,又退守娘娘庙台,最后被逼压到泥牛沟,全部被歼灭。此次战斗,击毙敌营长郭子峰以下50余人,俘虏敌副营长以下45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轻机枪27挺。

就在吴家寨则和杨家园则战斗正在进行时,敌84师500团第3营负责护送500团的全部粮饷、夏衣、被褥、药品、军械等共250余驮军用物资,以及该团团长李少堂和营长叶英贤的老婆孩子们等军官家属前往瓦窑堡。5月7日由清涧出发,行至马家坪附近时,遭到红9支队、游击队、赤卫队的阻击,前卫尖兵队10余人被击毙。各地赤卫军、少先队闻风纷纷赶来,在四周山上遍插红旗,手举红缨枪到处喊杀,并架起榆木炮,燃放鞭炮,以助声威,把敌人团团围住。敌虽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但是初到瓦窑堡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行动。8日,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越聚越多,达万余人。敌人曾几次妄图突围都被打退,进退不能,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我军主力正在打扫吴家寨则、杨家园则战场,处理战后事务,接到情报派兵侦查后,于9日中午赶到马家坪,分3路将敌包围,总攻仅1个多小时,敌人全部缴械投降。此次战斗,毙伤敌营长左向衡(高桂滋的姐夫)以下官兵40余人,俘敌450余人以及逃亡地主、反革命分子和“铲共义勇队”100多人,缴获长短枪450余支、轻机枪20多挺、重机枪2挺,“八二”迫击炮2门、军衣2000余套、银洋2万余元、药品器械8驮,另外还缴获了大量其他物资。

我军主力红军三天内三战三捷,歼敌1300多人,缴枪1300多支,重创了敌军。我军一直注意用政策瓦解敌军,在对待俘虏上,愿意当红军的留下,愿意回家的每人发给两块大洋作为路费。当时就有200多名被俘士兵愿意留下当红军。叶英贤的老婆在玉家湾红军驻地见到了吴岱峰(吴曾在高桂滋部搞兵运工作,是二营副营长,叶英贤是一营营长,他们常常在一起打篮球,于是叶太太就认识吴),一见面就给吴跪下了,吴赶快扶起她,说我们红军不时兴这样下跪,红军对战俘的政策是好的。后经会议研究决定,把叶英贤和李少棠的妻儿送回去。当晚,500团团长李少棠就把安定县城第1营守军和永坪镇第2营守军以及进犯秀延、赤源的部队全部撤回瓦窑堡。安定县遂成为我军反第二次围剿以来解放的第一座县城,也是西北红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5月10日,西北军委在玉家湾召开了三大战斗祝捷大会,上万军民参加,老百姓敲锣打鼓,送猪送羊慰问红军。同时,西北工委和军委在玉家湾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决定我军下一步应转入外线进攻,打通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的隔阻,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前方总指挥部根据玉家湾会议精神,从战略角度着眼,决定先攻打延长县城。

自安定和永坪敌军逃离,主力红军转入外线作战后,赤源县、秀延县等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在徐锡麟、吴习智等人的带领下,用极少的步枪、榆木炮、鞭炮、长矛大刀围攻瓦窑堡,结果被敌人打散。敌人为泄愤,将抓捕的18名游击队、赤卫队员,屠杀在城南门外后桥村。敌人的暴行激起更大的民愤,纷纷要求攻打瓦窑堡。西北工委委员赵通儒顺应民心,代表民意,三次向西北工委、西北军委请缨,要求主力红军攻打瓦窑堡。工委军委永坪第一次会议决定同意赵的建议,调主力红军去解放瓦窑堡。此时,主力红军解放延长、延川、安塞三县后转移到赤源县兔儿河休整。前总经研究,认为瓦窑堡地当三川,以山为堡,三道城,城墙有隐身墙,水门、东门、迎雄门、西门、南门筑有炮楼,米粮山顶有近20米高的雄视全城的炮楼和杨公寨,易守难攻。敌人在城里有兵1000多人,武器好。他们固守,红军没有重武器,强攻伤亡难以预料。因此决定主力先去攻打靖边县,建议用围城的战法去解放瓦窑堡。西北工委和军委第二次永坪会议同意了前委的意见,决定围城,并任命赵通儒为围城总指挥,吴习智、徐锡麟、谢绍安、张振武、杨林等参加指挥部工作,他们住在山上瓜棚内,忍饥挨饿,昼夜工作,不辞劳苦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总指挥部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和敌人作相互对垒的经济、政治、军事斗争。一是展开政治舆论攻势,大量向城内散发传单,及时把红军解放延川、延长、安塞、靖边县城和在安定县唐家川召开解放这些县城的庆功大会的消息告知守城敌人和民众,瓦解敌人斗志,鼓舞民众与敌人作斗争的勇气,把我党我军同全国人民一起抗日救国的政策和全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形势也告知守敌,动摇敌人军心,要他们放下武器,与红军一起抗日救国;二是军事上实施围困,指挥部把各县的地方武装能调动的都调来,在七楞山、黄家山、黑山则梁、二月二山布防,构成一条圈型阻击线,构筑工事,严防监视,准备迎击随时可能出城的敌人。城内守军必须的粮食、草料、煤炭燃料等,全依靠城外征购运进,我军实施军需和经济封锁,实行了物资限进的政策,民众用的物资可以进城,敌军用的物资不能进城,造成了守敌缺粮少吃的恐慌;三是适时召回打入敌军的地下工作人员。张福胜是我党派在敌营的地下工作者,他带一个班的士兵视机逃出敌营,参加了围城,给敌守军沉痛打击;四是加强了城内外的情报联系,指挥部及时掌握敌人的全部行动,敌人派出去的便衣特务探子,几次被围城部队抓住,对其思想教育后,放回城里。

在我军众志成城的围攻态势下,敌团长李少棠几乎成了”死蹚锤“,近三个月不打、不谈、不和、不逃,困守孤城。敌84师师长高桂滋在与红军交战中死伤近2000人,又饱受姐姐失去丈夫的唠叨,外甥失去爸爸的恼恨,焦头烂额,一筹莫展,近三个月的时间,没敢出兵救李团长及其弟兄们。半年前,高桂滋刚到陕北时得意忘形,飞扬跋扈,声称半年内要把红军消灭,半年后,他惊恐万状地向蒋介石发出告急,电报称:“线广兵单,防不胜防,若不增兵,陕北将成第二个江西矣。”

为了加速解放瓦窑堡的进程,9月下旬,军委先后调红4团和军委警卫队参加围城战斗,10月1日,军委派从永坪回安定探家的吴岱峰向李少棠、叶英贤做工作,劝他们投诚起义。吴岱峰和红4团团长谢绍安带人到瓦窑堡东城外,站在齐家湾村边秀延河畔大石头上,先朝天打了几枪,便向城东墙炮楼哨兵喊话:“我是红3团团长吴振东(吴振东是吴岱峰在高桂滋部作兵运工作时的名字),传你们李团长和叶营长去,有话要说”。等了一会不见响动,他们又朝天打了几枪,吴岱峰又喊哨兵:“快去传话”,一会儿叶英贤出来了,在炮楼上和吴岱峰对话。吴说:“我是红3团团长吴振东”然后劝他们弃暗投明,到红军这边来。叶英贤说:“咱们一块打过篮球呢,你进城到我们这边来,我们给你高官坐”。吴说:“我现在就是红3团团长,你要看清楚形势,不要和人民对抗,还是到我们这边投身革命好,咱们还可以一块打篮球”。谈完话后,吴又朝天打了几枪,然后就撤离了。2人对话后,城内外纷纷传话“吴老虎(吴老虎是吴岱峰在瓦窑堡一带的外号)带红军主力回来了,要攻城了。”恰巧此时我红军主力在劳山一带作战得手,敌以为我红军主力真的回来攻城了,他们知道不是红军主力的对手,第二天敌人逼着市民一起到城跟前抢收快要成熟的粮食,造成储备粮食,决心继续守城的假象,然而就在当天午夜,敌500团在团长李少棠的带领下仓皇弃城逃跑,连夜撤离了瓦窑堡,经吴家寨则、南沟岔逃往绥德。瓦窑堡基本上是不战而得。随后,西北军委、陕甘晋省委、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后方机关及陕甘宁晋红军军政干部学校等从延川县永坪镇搬迁到瓦窑堡。

10月3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整个瓦窑堡城都沉浸在欢乐喜悦的气氛中。九点整,围城指挥部队以及党政机关干部队伍集合在齐家湾坪上。不一会儿,数千名工人、农民、师生、商人与市民群众组成的欢迎队伍也赶到齐家湾,迎接自己的队伍。十点整,鸣炮12响,宣布入城仪式开始。鼓乐队领头,队伍排成三行,从齐家湾出发,经冯家屯、湫沟台、张家沟、河东、过家楼、陈家洼、后桥村入城,中山街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一路欢迎,一路高喊口号:“欢迎红军进城”、“庆祝瓦窑堡解放”、“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伴着口号声,欢迎队伍到达城内操场滩的戏台,并召开“庆祝瓦窑堡解放大会”。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主持。围城总指挥赵通儒首先作了“围城工作总结报告”,会上,党政军领导和群团代表讲话,庆祝瓦窑堡解放。会议一直延续到下午两点才结束。

10月6日,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发出布告,主要内容是宣布对瓦窑堡的军事、政治、经济实行统一管理;解散国民党、三青团及一切反动派组织,停止一切活动,不持枪抵抗,不阴谋破坏,不隐匿枪支者,既往不咎,将功折罪;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学校、医院、工厂、商店、邮电、交通及其他公共设施和文化建筑,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望全体人民严守秩序,安居生产,和政府一起管理好城市。

10月中旬,瓦窑堡市(县级建制)正式成立,隶属陕甘晋省。1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瓦窑堡遂成为中国革命的红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办事处成立后,赤源、秀延、子长、瓦窑堡四县市属陕北省辖。中共瓦窑堡市委员会:书记崔田夫(1935.10—1936.2),副书记郭子秀(1935.10—1936.2),组织部部长徐锡麟(1935.10—1935.11)、杨子蔚((1935.11—1936.2)),宣传部部长景志红(1935.10—1935.11)、郭青山(1935.11—1936.2),县委秘书长井助善(1935.10—1936.2)。中共瓦窑堡市委下辖5个区委:中共1区区委书记王治恩(1935.10—1936.2),中共2区区委书记李春方(1935.10—1936.1)、井成章(1936.1—1936.2),中共3区区委书记李生华(1935.10—1936.2),中共4区区委书记刘满海(1935.10—1936.2),中共5区区委书记张志廉(1935.10—1935.11)、郝怀忠(1935.11—1935.12)、师汉卿(1935.12—1936.2)。

瓦窑堡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田夫(兼)(1935.10—1936.2),副主席白永林(1935.10—1936.2)、赵通儒(1935.10—1935.11)、郭武则(1935.10—1935.12)、郝振廉(1935.12—1936.2),内务部长吴习智,秘书杨万胜,特派员惠锡礼,财政部部长李广铭(1935.10—1936.2),教育部部长高志清(1935.10—1936.2),土地部部长郝振连(1935.10—1936.2),国民经济部部长吴世荣(1935.10—1935.12)、井宪章(1935.12—1936.2),保卫局局长张风翥(1935.10—1936.2),秘书王风歧,计工长张风歧,军事部部长南风池(1935.10—1936.2),民众教育馆馆长赵金贵,粮食部长沙新,工农检察部长徐全世。

瓦窑堡市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区政府:1区(米粮山)苏维埃政府,主席南兆堂。2区(前后河滩)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文俊。3区(后桥)苏维埃政府,主席沙增亮。4区(栾家坪)苏维埃政府,主席井宪章。5区(冯家屯)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孝宽。

在成立市委和市政府的同时,成立了市各群团组织。

瓦窑堡团市委书记王士哲(1935.10—1935.12)、郝玉堂(1935.12—1936.2),瓦窑堡市妇女联会主任冯芝兰(1935.10—1935.12)、杨贵云、刘天亮(1935.10—1936.2),瓦窑堡市工人联合会主席石林阁、张有福(1935.10—1936.2),妇女部长郝明珠。

瓦窑堡市政权组织机构建立后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就是赤化工作,清除反动派遗留下的残渣余孽,整治社会秩序,安定民心。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发动群众检举,反复核对,最后落实确定25个咒骂共产党,反对红军,破坏革命,欺行霸市,糟蹋百姓,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召开公判大会,宣布他们的罪恶事实,一起将他们镇压,社会秩序很快走向了正轨。

党中央进驻瓦窑堡的消息传来,瓦窑堡市和市苏维埃政府紧急动员机关干部做好迎接党中央和长征红军的准备工作。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芳在动员大会上指出,迎接中央和长征红军是当前头等大事,务必并出400孔窑洞,让中央机关和长征来的同志有办公的地方,有暖窑洞住,务必准备好300石粮食和80000斤副食品,让他们吃饱吃好,务必筹办缝好3000套冬服,解决好干部战士过冬的问题。让长征来的每一个同志,有回到家里和亲人相聚的感觉。会上宣布成立了并窑、筹粮、缝衣、接待几个工作组。窑洞全由瓦窑堡市负责腾并,筹粮食副食、做冬服由瓦窑堡市和子长、赤源、秀延等县分别负责完成。会后,瓦窑堡市很快把分到的任务指标落实到乡村和家户。市商会会长郭海宽召开商界领导人会议,主动承担了运粮运布的任务,市委书记崔田夫和组织部长徐锡麟夜以继日,在各乡逐村逐户号窑洞并房子。市第一第二两个区就并出窑洞225孔,水沟坪村红军干部李国秀家是大户人家,他们听到中央医院伤病员多,需他家的15孔窑洞时,二话没说,全家人很快搬走,把窑洞全部腾出。市一政村高兰英缝衣小组共12人,她们商量,为让长征来的同志穿上棉衣新鞋,晚上只睡4个小时,加班加点完成了任务,受到市政府的表彰。5区齐家湾村党玉英、石翠女、贾香三个人负责组成了市辖三个大队的缝衣小组,她们统一从省供给部领回了棉花、布料,手巧的人裁剪好,分发给队员仿制做。当时的布是白色的,颜料又没有,她们就用干草灰、黑豆水煮染。做鞋费工夫,就采取分工制作的办法,纳底、做绑子、上鞋各干一行。大家都抢着完成任务,连明打昼夜抢时间干,做好的统一收起来,交给供给部。经过突击,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她们高兴地说,红军战士穿上新衣服,很整齐,很好看,个个像新女婿。子长、赤源、秀延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上牲口,把一袋袋粮食、洋芋、白菜、粉条运输到机关食堂,瓦窑堡市中心大街、商号门上贴了很多标语:“欢迎党中央进驻瓦窑堡!”“欢迎中央长征红军!”“迎接党中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万岁!”瓦窑堡呈现一派忙碌迎接亲人的气氛。

11月7日,张闻天、博古、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后勤伤病人员经安塞到达瓦窑堡。这天,雪过天晴,大地洁白,太阳当空,银雪闪光。瓦窑堡市组织隆重的欢迎仪式,陕北省和瓦窑堡党政军民、游击队、赤卫军、师生、商人等4000多人,齐集于南门外大道两旁和中山街两旁,手舞三角彩旗,喇叭领头,敲锣打鼓,列队欢迎。中央红军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十几个人一队的,也有几十个人一队的。衣服很旧,单薄,身上裹麻袋、羊皮的人很多。有的女同志背上背了个竹篓子,里面放着孩子。伤员拄着拐棍,挂着绷带,重伤员被担架抬着,有十几副担架空着,上面放了些柴草。骡马毛驴不少,驮着箱子,铁锅等东西。队伍很整齐,枪都放在一边肩上,说换都换,枪很亮光,短枪很多。他们不时给欢迎人群敬礼,走在前面的是一队小战士,唱着“到陕北去”的歌曲,精神抖擞,十分喜人。走在中间的一队,穿得比较好一点,拿短枪的不少,还有几个50来岁的老年人,中央领导人和长征中老人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就在这一队伍里。张闻天、刘少奇、博古出列,与前来欢迎的郭洪涛、马明方、崔田夫互致问候。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欢迎党中央进驻瓦窑堡!”“谢谢陕北人民!谢谢瓦窑堡人民!”“向陕北人民致敬!向瓦窑堡人民致敬!”“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路口号,一路歌,瓦窑堡人民像迎接新娘一样,把党中央和长征红军迎进了城。

后桥村社区强建雄家院9孔窑洞,4孔面东,5孔面南,市上十几个单位,几十个干部吃住办公开会都在这个院。两三个人用一个办公室,合用一床铺盖,院子里开大会,刮风下雪也坚持开会,工作条件很差。市委书记兼市长崔田夫说,比起前方打仗的战士,我们比他们幸福多了。他原是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和西北工委代书记,是一个宁可脑袋搬家,也要革命的陕北硬汉,本身过硬,自称是干部的榜样。他对干部的要求既简单明白又包罗万象:一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都要纠拿,各项工作都要求“坐飞机”,不要“挨炸弹”(注:当时把红色中华报和上级单位的表扬叫做“坐飞机”,批评叫“挨炸弹”)。强将手下无弱兵,工作热火朝天,雷厉风行。抓革命,促生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支援战争,推动革命顺利进行。公营工厂、合作社工厂、私营工厂、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全市很快办起了40多家。陶器厂、砖窑、烧房、豆腐坊、挂面坊、毛毡厂、印染社、农具社、酱油厂、运输队(骆驼队、骡子队、毛驴队)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这些工厂的条件差,生产技术也不高,但产品没假货,深受人们信赖。消费合作社,是广大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瓦窑堡消费合作社,有社员15527人,3月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在已获得的6500万元(边币)利润中,拿出100万元优待红军家属,50万元作抗日经费,50万元作文化经费,5万元作社员奖金,150万元作社员红利,剩余作公积金,扩大经营,发展生产。

1936年1月19日,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召开第九次会议,讨论春耕和土地改革以及向境内各县在土改中分到土地的农民颁发《土地证》等问题。25日,西北办事处发布《颁布土地证训令》,对分配到土地的农民进行土地登记,发放《土地证》,并规定允许土地出租、雇工耕种、买卖,确定了苏区人民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处是一派生产备耕景象。站在米粮山,你就会看到农村家家院落堆放着垛垛树枝柴禾、煤炭。田野到处是担筐送粪,提筐拾粪的人。夜间,城里城外,灯火点点,妇女们熬夜做针线活,纺花织布;冬学夜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街上驼铃叮当,运输队忙着运货,商人们忙着交易;村委会窑洞里,村上领导人开会,研究组建劳动互助社、互助组、耕牛队、变工队、发放《土地证》。瓦窑堡不夜城,人人都在忙着抓革命,促备耕,为革命做贡献。

在社会教育方面,党中央提出要把广大人民从文盲中解放出来的口号,采取冬学、夜校、训练班、俱乐部、识字班、板报、曲艺、说书等多种形式,大办社会教育。全市办起冬学38所,夜校82所,入学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6%。特别是妇女,也参加了学习,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旧社会妇女受压迫,毫无社会地位,如今不仅能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同男人一样能享受教育,读书识字。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妇女才能彻底翻身解放。每所学校开学,爷爷孙子,婆婆媳妇,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相跟上念书,坐在一个窑洞里,学珠算,学时事,听新闻,品味着革命的快乐。

市上对干部学习抓得很紧,经常请中央党校老师马定邦、白栋才、习仲勋授课。一次,习仲勋讲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一说,干部郝明珠举手问:“苏维埃是个啥意思”?习仲勋说,这个问题提的好,苏维埃是借用苏联的一个名词,它的意思是人民政权机关。郝明珠说,我明白了,苏维埃政府、就是人民政府的意思。习仲勋说,你说的对,就是这么个意思。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这也是市上培养教育干部的一个特点。

市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工作任务,那就是要做好中央机关和长征红军的生活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崔田夫说,从革命角度说,他们和我们都是同志,但是,我们这个高原山沟堡子太小,条件不好,革命是要走向大城市,走向全国,他们迟早要离开我们这里的,我们至老要生活在此,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客人,我们是主人,我们一定要向对待贵客一样,热情对待他们。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比如说,南方来的有些人睡不惯热炕,想要睡木板床,我们就想办法给他们找块木板床,让他们休息好。有的人需要针线布缀纽扣,缝窟窿,能帮他们做的帮助做一做,不能帮的,就要把针线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做。有的人病了,熬药要砂锅,就要很快给他们找个砂锅,让他们按时熬药吃药。总之,要尽地主之责,千万不能冷落他们。妇女干部郝明珠、冯芝兰、杨桂云、刘天亮合伙为长征来的女同志做棉鞋,邓颖超穿上棉鞋,夸奖市上的女干部,不但工作能干,针线活真好,非常感谢她们。贺子珍穿上棉鞋对冯芝兰说,你们做的鞋同我们井冈山袁文才嫂子做的一样,穿上真舒服。

瓦窑堡市从1935年10月中旬成立,到1936年2月就撤销,并入安定县行政建制,时间不长,人口不多,地盘不大,但它毕竟是个市,在清除反革命余孽、医治战争创伤、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方面成绩卓著,有口皆碑,为党中央营造了很好的工作环境,因而名气不小。在当年的报纸文稿中,老干部的回忆文章中,老干部的简历表册中,历史书、档案馆、图书馆,每每都能够看到它的名字。

瓦窑堡市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