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黄立德事迹访谈记

1980年6月1日,早上刚上班,子长县宣传部长党晶斋就拿来一张延安报让我看。报上有一条消息“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黄立德同志逝世”:

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老干部黄立德同志,于一九八零年五月十一日晚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八岁。黄立德同志生前曾任秀延县政府(现子长县安定公社)主席团秘书。原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油印科科长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科科长。患病期间,子长县委、县革委会、民政局、组织部的负责同志,曾前往看望。逝世以后,子长县委、县革委会为黄立德同志举行了追悼会。

我看了报纸消息,对部长说,黄老不光是边区的劳动英雄,据说离休后回王家沟种经济林成绩很大,我们应当报道一下他。部长说,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人已去世,我们的工作落后了。我说,补上也不算落后。自行车上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王家沟。王家沟东西两山,果林尽染,果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一条南北流向小河汇入秀延河支流玉家湾河,河边站着手拿小铲的牧童,两眼直勾勾地看着我。我问他“你是队上的小羊倌?”他说:“不是,我念书,我爸是拦羊的,他有事,顶他一阵子。”接上,他问我“你到我们队里干什么来了?”

“看黄立德老英雄,知道他吗?”

“知道,我们把他叫爷爷,他殁了,看不成了。”

“看不成人了,看他种下的树。”

“看树有啥用?”

“在报纸上表扬他,说他种树有功劳,让大家都来学习他。你能给我说说种树的事吗?”

“我说不好,我领你去找我们的书记,还有林业队长,他们能说好。”

果棚里,党支部书记崔士雄和林业队长杨育富等人正在研究如何落实黄立德临终前对林业生产安排意见,杨育富说,黄老对林业生产的安排我们要认真落实,半点也不能马虎。我自报姓名说明来意后,崔书记握住我的手说,你的名字如雷贯耳,我们在报纸上常能看到,来访老黄今天正好,队上林业队的领导大都在,人多说的全,我们一边吃果子,一边说,你来记。

好。说记座谈整整四个小时才结束。

黄立德祖上就是王家沟人,小时候在本村上学。王家沟小学的先生叫王迁伦,他是个好先生,教出的好学生不少,贺晋年、贺吉祥,吴岱峰、吴定江等都念过王家沟小学。黄立德1934年小学毕业后参加革命,随后担任秀延县县政府主席团秘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调到中共中央党校任油印科科长,油印科人少,业务量大,他既是科长,也是工人,校对印刷样样活都能干,大家不叫他科长,年龄小的叫他黄大哥,年龄大的叫他黄老弟。同志关系处的十分好,科里各项工作年年被评为优秀。

1945年调到延安杜甫川马家湾光华农场任职,农场种的粮食蔬菜,大大解决了中央机关和部队的吃粮吃菜等问题,年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生产先进单位,黄立德多次参加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誉为“种菜大王”。

1954年调到三原斗口陕西省农业综合试验站任职,负责搞园艺试验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大家称他为“园艺专家”,曾被评选为西北五省植树造林积极分子,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斗口综合试验站工作期间,黄老就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心想把外地的优良树种引进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曾经住过的家乡子长县,把老区绿化好。1958年清明节,他就在斗口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大核桃苗五十株,苹果砧木苗一千多株,梨、杏、苹果接穗两大箱,专程送回到王家沟,手把手教社员种好栽好接好。临行时,千叮咛万嘱托生产队的领导一定要把这些苗苗务养成材。

回到三原斗口不久,省农业综合试验站改制成陕西省棉研所,机构的改变,业务的变动,人员也有些调整,组织上按黄立德的老资格、年纪、身体状况综合考量,让他到陕西省农业厅去工作,他不去;调他回延安专署去工作,不去;让他留棉研所工作,不留;要他离休住在西安或延安,不住。他几次向省农业厅和棉研所单位申请:要回王家沟。领导和同志们劝说,陕北条件差,眼下生活艰苦,你的身体又不好,胃病常疼,岁数又不饶人,还是不回陕北好。黄老对大家的好意表示感谢,但是,他说叶落归根,我从王家沟走出来,老了再回到王家沟,把我的老力出在家乡,为家乡办点力所能及的事,给我的人生画上个圆圆的句号。组织看他的决心已定,就批准了他的要求,1959年,离休回到家乡王家沟。回到村上,先不回家,而是先到山上看他头年种上、接上的树苗苗。树苗地,大部分种了庄稼,个别地块存留些羊畜啃了的秃苗苗。看到这番景象,黄老长出了一口气,看来种树的事还得从头做起。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干部会上,社员会上,黄老反反复复对干部和社员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经。王家沟七架圪塔八架山,只有一条小河,所以只能靠山,水靠不上。靠山只种庄稼,人老祖辈就是这样干的,但生活是富不起来,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只能温饱,差的人家一有天灾人祸连吃穿都成问题。这说明,单一种庄稼要想富难上难。国家农林牧副鱼五业并举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是对的,但从王家沟的实际看,渔业,只有一条山河,根本没条件;副业,养些家禽家畜是可以的,但经济效益也不大;牧业,草场少,发展起来也困难;林业,七架圪垯八架山最有条件,走农林并举兼营牧副业是改变王家沟落后面貌最好的出路。黄老还用自己在农场工作的实践经验说明,经济林要是养护好每亩收入要比种庄稼大三五倍甚至更多。他还郑重的向大家表明,如果林业生产失败,由他的工资来赔偿损失。在黄老苦口婆心开导下,队干部和社员同意了他的建议,王家沟才真正开始走上了农林并重兼营牧副发展生产的道路。当年秋天,组建了十多人的林业队,杨育富任队长,黄老为总顾问和技术指导。队上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划拨给林业队30多亩林地,还说定根据需要逐年增加林地。有了人,有了地,买苗子还要钱,队上没钱,队上领导希望黄老出面向上面要钱,黄老说向上伸手要钱,我们不干,自己来解决,我回家开支少了不少,我的工资不小,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他一次就拿出500元作造林经费,用于购买苗子、种子、造林工具。凡事要有好的结果,必须要有个好的开头。30亩地不是个小数,也称老林地,必须把它经营好,对每块地进行了普查登记,做到树种生长习性对土壤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好了苹果地、梨树地、核桃地、葡萄地、育苗地、桃树地、杏树地。育林坑标准见方一米、坑深一米,必须坑坑达标。30亩地的造林育苗任务,当年秋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同时把野生杜梨树、酸枣树也大部分嫁接成了梨树和枣树。

黄老已是花甲老人,但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事事躬行,天天和林业队员一起干。他出工上山,总是手里提着个竹篮子,里面放着修剪刀,嫁接刀,黄萝卜、干炒面、旱烟锅,还有一根量坑棍,量坑棍就是测量育林坑够不够标准的棍子,不够标准的要重挖。饿了吃点干炒面,渴了吃个黄萝卜,累了吸锅旱烟。林业队数他年龄大辈分高,队员们有的叫他黄叔叔,有的叫他黄爷爷。晚辈们好心劝他只动口,别动手,技术他指导,活由大家干。黄老说那不行,有些活我给你们作示范才能学得快。一次在杜梨树上作梨树嫁接示范,不料身子一倾斜掉在地上,煞时小腿扭麻花,疼得直声唤。队员们把他的身子扶起来抱在怀里,队长杨育富一手摁住脚脖子,一手摁住脚后跟,拽了又拽,他说感觉好些了。大家背的背,扶的扶把他抬到果棚里,叫来保健员,给他按摩吃药后送回家。他只在家里呆了一天,第二天就提上竹篮子上工地来了。队员们心疼地说,你老人家不要命了,怎么这么快就上工地来了。他把竹篮子放下,蹬了蹬腿,我好了,身在家里,心在工地,来到工地,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派那一派都到王家沟说服黄老领上群众参加他们的组织,跟他们一起打倒走资派。不管那一派,黄老总是拿上《毛主席语录》袖珍本,反复解说“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表明打倒走资派要搞,抓革命,促生产也重要,民以食为天,耽误了生产就要饿肚子。为了抓好生产,他还用自己的钱在县城买了一口大铁钟吊在果棚檐上,按时打钟出工,打钟收工。文革期间,王家沟的林业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基本上正常进行。林业生产抓的更紧,队长杨育富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林业队有黄老带,就是文革样样活没耽搁,冬春造林,平常管护,施肥灌水、防虫治病,样样照章办事。幼苗的管理要求更严,林业队年年增加造林地,年年有幼苗,黄老说,幼苗就像孩子,抚养要特别精心,不能受一点伤害,受伤难回秧,影响生长。俗话说,十年树木。王家沟的林业管护到家,生长好,四五个年头上就见到了收益,八九个年头上收益增大,户均能分到四五百斤果品,个别户达到千斤。到1980年,队上产果四万多斤,户均七百多斤,占到了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多。

1972年,子长遭大灾,农业大减产,全县几乎队队要吃国家的救灾粮、供应粮、返销粮。王家沟没吃国家救灾粮,自力更生度灾年,家家有果子、梨子、桃子、杏子、葡萄等青货吃,户户像水果店,窑里院子到处放的是,劳动回家,吃上一肚子青货,喝上碗拌疙瘩熬米汤,上山干活照样有干劲。社员说,有青货吃就不怕饿肚子,生的熟的干的都能吃。青货帮助王家沟群众度过了灾荒年。

王家沟成了延安地区、子长县林业生产的先进大队,黄老成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县上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都特邀他列席出席,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他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1980年,黄老因病去世后,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革命委员会在县城影剧院举行了“老英雄黄立德追悼大会”。会上,宣布了“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学习黄立德同志的决定”。决定号召全县共产党员、职工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老共产党员、老英雄黄立德同志的老黄牛精神,把子长建设好。

王家沟全村300多名男女老小扶棺送行黄老,林业队员手拿青货,在墓前饭床上摆放了一个大大的奠字,又用青货在奠字周围摆放成一个大大的花环,用果环代替花环,寄托乡亲们的沉痛哀悼和无限怀念。

老英雄,你虽然走了,但是王家沟的蓝天、绿山、清水,朝朝暮暮陪伴着你,王家沟的人世世代代叙说着你。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注:此稿在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刊物上登载,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60周年专稿向全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