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毛泽东主席为谢子长题诔写碑文

1939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谢子长的出生地枣树坪修建子长陵墓。迁葬委员会决定敬请毛泽东给谢子长题诔写碑文。安定县政府随即派法院的承审员(相当于后来的院长)白卓武和富县县委青年部部长、谢子长的侄子谢绍彦去完成任务。他们到延安后,中共西北中央局少数民族委员会主任贾拓夫安排了接见事宜。

7月5日中午,白卓武、谢绍彦到毛泽东住处杨家岭。毛泽东把他俩引到办公的窑洞,问道:“你们谁是子长烈士的侄儿?”白卓武指着谢绍彦说:“他是,他叫谢绍彦。”毛泽东问谢绍彦:“你多大岁数了?”谢绍彦回答:“十八岁了。”白卓武把西北局的介绍信和贾拓夫写的谢子长的简历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边翻书看材料,一边问谢子长家的情况。他高度赞扬了谢子长的功绩,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是了不起呀!”

毛泽东问白卓武和谢绍彦:“你们知道碑的大小吗?”他们说不知道。毛泽东说:“你们俩到后山墓地把碑的尺寸量一下,可以吗?”白卓武和谢绍彦到墓地,挑最大的石碑量好尺寸,赶回毛泽东住处说了碑的尺寸。毛泽东坐在办公室桌前,抽着烟,望着窗外,思考片刻,站起来把一张宣纸铺在桌面上,提笔写下:“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接着又写:“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毛泽东题,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日埋葬。”白卓武和谢绍彦把写好的题诔铺放在地上。毛泽东点燃了一根黑而粗的长卷烟,端详着桌面上铺的碑一样大小的宣纸,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抓起笔刷刷地写着。烟卷吸完了,碑文也写好了: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办农民讲习所,组织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起义,继续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红军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初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

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毛泽东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谢子长烈士迁葬委员会为了把毛泽东的题诔和碑文原样不动地书刻到石碑上,请了陕北闻名的张宗贤老先生、安定县上等石匠王志诚到枣树坪现场工作,“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字体比较大,张老先生就用剪刀照样把字剪下贴在石碑上,然后由石匠刻在石碑上。碑文是草书,且字体小,只好用楷书刻石。

1946年子长陵在子长县城郊齐家湾坪上修建完成后,毛泽东又一次为谢子长烈士题诔:“谢子长同志千古,前赴后继打到人民公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为谢子长两次题诔写碑,高度评价他的功德,实属罕见。这四块石刻碑现存放在子长烈士纪念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