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瓦窑堡革命旧址认定恢复过程记述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艰苦辉煌的战斗历史有二十八年,一路走来,留下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很多,其中,瓦窑堡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到达瓦窑堡时已经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战斗了十四年。在瓦窑堡期间,党中央经过科学分析,总结了党成立十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深化了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革命的三大法宝,制定了战胜国内外反动派的总路线和总策略。决定把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还原了国家的本来意义。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瓦窑堡出发,又经过十四年与人民风雨同舟的战斗,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党中央在瓦窑堡提出的理想实现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瓦窑堡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一起打天下的征程中留下的一颗明珠,永放光芒。然而这样重要的地方,在建国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竟然无人问津。

1964年9月初,新华社的一名记者来子长采访,他要看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旧居,但是县上没有核实确认过这些旧址,不知道在哪里。记者和陪同人员一同到县文化馆去了解,县文化馆的焦馆长说,他听老乡说毛泽东主席在果树园住过,因为这个地方当年站岗的军人多,电话线多,环境好。记者就到果树园去看。果树园是位于黄家山临河边的三孔窑洞,该地属溜泥湾,早已无人居住,窑洞破烂,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其实这个地方是当年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住处,他喜欢这个地方的风光,就住在了这里。

随后,记者又参观了子长陵。子长陵当时有人管理,对外接待参观。记者把在子长的采访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了“内参”上。文章说,子长县在革命传统教育上搞地方主义,重视地方不重视中央,把子长陵修建的规模宏大,有专人管理,对外开放,而且子长陵的建筑也有封建色彩。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人的旧址、旧居看不到,就连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旧址也不知道在哪里,仅有的果树园毛主席旧居也只是听老乡说,还不能完全确定下来,而且地方也已经破烂不堪。

1964年绘制的瓦窑堡革命遗址示意图,标有1、2、3、6、7的地方,分别为毛主席中山街旧居、下河滩旧居,中央军委和周恩来旧居,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旧址,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张闻天旧居)

地方主义、封建色彩是很大的政治问题,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延安地委、专署特派赵保平、师锐、白振学等人到子长参与此事的调查,子长县委、政府派白崇贵、杜向山、王志笃、王振忠等人和专署来人一起组成了调查组,他们分头采访了毛主席的警卫员白海山、张闻天的警卫员白应德等人,整理了回忆材料。但中央离开瓦窑堡已经三十多年了,旧址、旧居急忙不能确定,调查组人员就先后回到了原单位。同时,县上成立了“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下设了办公室,调艾建强和我到办公室工作。县上还特请离休的老县委副书记徐锡龄为顾问,指导旧址恢复工作。我们三人用了三个月时间,在全国各地走访了当年在瓦窑堡工作过的老革命家二十多人,记录了大量的回忆资料,初步确定了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瓦窑堡的旧址、旧居和瓦窑堡会议旧址等。

徐锡龄(左一)、王志厚(左二)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外调时在凤凰山毛主席旧居合影。

时任县委书记王廷俊是1935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对恢复旧址、旧居工作特别重视。在汇报会上,他握着徐锡龄的手说,徐老,你都快六十岁的人了,不怕劳累,出门搞外调,一干就是几个月,我真佩服你。徐老说,没事,能和老人们拉拉话,说说当年的事,挺好的。

听完艾建强的外调汇报,王廷俊说,你们不怕苦不怕累,访问了那么多的人,工作得很扎实,很好。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旧居和瓦窑堡会议旧址基本确定了,但还要再访问些人,最后再定。党中央那么多部门,他们住的地方也要查证落实,工作量很大,任务很重。办公室只有两个人,太少了,要加人,加快进度。革命旧址的认定不能有半点差错,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再不能出现把外国人李德住过的地方说成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张冠李戴,再出现这样的笑话,我就饶不了你们。

艾建强说,那就快给办公室调人,我们一定把工作做好。王廷俊说,调人的事慢不了,我就等你一定做好工作的效果。

此后,李文凡、卜云章、赵永平、艾绳荣、杨顺和等人很快就被调到办公室工作。1965年至1966年,办公室的人分组到全国各地去外调,访问老干部,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查找资料,先后访问的老干部就有一百多名,包括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陈昌奉、白海山、马振江,张闻天的警卫员白应德,林彪警卫员许克、杨世明以及阎红彦,贺晋年,李赤然,高维嵩,贺吉祥,陈克功,吴习智,吴志渊,白如冰,白栋材,刘培植,李景膺,刘昌汉,贾拓夫,刘澜涛,王保民,张达志,马佩勋,杨子蔚,马定邦,马明方,高朗亭,杨和亭,李维新,艾楚南,马文瑞,吴岱峰,马兆祥,强晓初,贺毅,姜聚华,雷恩钧,张汉武,冯毅,李章,瞿平,王波涛,赵庆兰,冯志芳,马云泽,闫庆芳,郝明珠,刘景如,冯九如,贾光,高敏,高兰英,徐锡龄,赵福祥,白应奎,白盛武,谢绍生,赵通化,李子厚,薛兰斌,郭洪涛,龙彪贵,黄源清,许耀亮,刘秀梅,郝怀仁,白炳信,杨一木,吴吉庆,杨经纬,刘明山,王凤岐,王士俊,郝玉堂,魏正廷,贾克明,王曙,刘青山,李维俊,焦战胜,李波涛,宜立功,薛兰金,尤祥斋,杨丕胜,高长久,杨克,刘光汉,王万江,任质斌,同桂荣,董学源,车先锋,王宗贤,王友,郝正廉,杨林瑞,魏俊武,郝孝元,李丽娜,谢安吉,李兰奇等。

1964年10月徐锡龄(左三)在东北与李子厚(左二,子长籍中共七大代表),抚顺市委书记王怀义(左四)及其夫人、抚顺市委宣传部长(左一)合影

这些老同志,他们虽然离开瓦窑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们对曾经战斗生活过的瓦窑堡情有独钟,把那段艰难辉煌、波澜红火的岁月一直珍藏在心里。当我们说明来意,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叙述起来,各个心情激动,显然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感情和怀念。他们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瓦窑堡的英明决策叙说的头头是道,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忠实贯彻执行中央决策叙说的活灵活现,对老根据地人民为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巨大奉献叙说的生动具体,对瓦窑堡精神总结概括的实事求是。

他们认为,党中央在瓦窑堡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是瓦窑堡精神,瓦窑堡精神的内涵就是困难再大也要克服,敌人再强大也要打败他,革命道路再长也要走到底,革命理想再遥远也要奋斗实现。正是有了这样一种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瓦窑堡实现了转危为安,走出低谷,走向高潮,走向胜利。

老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赞扬恢复党中央和毛主席等领导人在瓦窑堡的旧址、旧居的决定,他们说这是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的大事,希望县上能够抓紧做好。

采访中,老同志们遵章守纪、公而无私的品行让人敬佩。在沈阳,我们住在东北局招待所。农历八月十五,时任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的子长老乡吴习智少将请我们吃饭,接我们时他乘坐的是马车。徐老问,你怎么不用小车?将军嘿嘿一笑,说军队有规定,公车不能私用。将军家在一个小胡同内,住的是木造的小平房,室内摆设同一般居民没两样。我们落座后,将军夫人端上来月饼、鸭梨等小吃,放在旧式八仙桌上。徐老吃着鸭梨对她说,你当上将军的婆姨了还没变样。

将军夫人说,你认识我?

将军说,他怎么不认识你?解放瓦窑堡时,他在西门坪山上、我在后桥山上围困敌人,敌人偷跑后我们一起参加镇反大会,一次就杀了二十五个坏蛋。瓦窑堡市委、政府成立后,他任组织部长,我在市政府内务部工作,我们常一起到街上搞宣传工作。

将军夫人说,想起来了,大家叫你徐秃手,你的右手老拇指铡草铡掉了。难怪老吴让今天多做几样吃的,招待咱老乡了。

饭菜有瓦窑堡的烙饼,东北高粱米饭,蒸馍,四菜一汤。吃完饭,将军夫人说,我娘家有个侄儿你知道不。徐老说,知道,叫蔡包子,做城市清洁工作。将军说,有工作有饭吃就好。徐老说,你们能在部队给他找个活干也好。将军夫人说,他连我们家克儿也撂在甘肃不管,让他自己努力,给包子找活更没门,怕坏了共产党的形象。将军嘿嘿一笑,共产党的形象不能坏,坏了就不是共产党了。

1967年4月山西外调期间王志厚(前排左二)与毛主席警卫员白海山(前排左三)合影

1966年底,到全国各地的外调人员陆续回到子长,我们开始对采访和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反复对比核实,梳理研究,最后确定下来的瓦窑堡革命旧址、旧居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人的旧居十处;瓦窑堡会议旧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旧址、羊马河战役遗址等三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旧址、中共中央组织部旧址、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党校旧址、财政部旧址、粮食部旧址、土地部旧址、国民经济部旧址、教育部旧址、内务司法部旧址、供给部旧址、西北保卫局旧址、《红色中华》报社旧址、中央红军医院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邮政管理局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办事处财经印刷所旧址、国民经济部吴家坪造纸厂旧址、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交通丝织厂旧址、中央印刷厂旧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西北铁厂旧址,总计二十六处。

经与延安地委联系,恢复革命旧址、党中央领导人旧居要经中央批准。1967年1月,县委派李世平、我、赵永平三人带着县委报告去北京向中央请示。中共中央办公厅批示: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毛泽东主席旧居、瓦窑堡会议旧址。子长县委、延安地委对中央的批示十分重视,地委主管外事工作的书记土金章带领延安纪念馆的专业技术干部李永真到子长指导旧址的恢复工作。土书记和县上领导研究部署好恢复工作走时,把李永真留下帮助做恢复工作。李永真工作很认真,住在旧居,和旧居的工作人员一起劳作。

1966年绘制的毛主席中山街旧居平面图

旧居、旧址的恢复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要保持原貌,不能变样。王廷俊再次指示,要把毛主席的警卫员请来,把旧居、旧址恢复成原来样子。为此,县上把毛主席的警卫员白海山、马振江、贺清华请来住在旧居,和工作人员一起到每个窑洞反复回忆,反复指正,对毛主席当时居住时的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及其摆放的位置,政治局会议室当时开会时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及其摆法,都一一做了回忆落实。警卫员回忆,毛主席东征回来所居住的前河滩二道街办公室窑内地下有防空洞,查看时防空洞没有,窑主说地下是有个防空洞,和洋芋窖差不多,我们住下嫌不方便,也没用,就把它填了。后挖开,恢复了原状。

对各个院落也进行了回忆落实。警卫员回忆,毛主席瓦窑堡中山街旧居后院有防空洞,查看时防空洞没有了,木业社的老人说,院子里是有个防空洞,据说是毛主席住时挖下的,用来防空,有两个口,一个在院子中间,一个在月台中间,我们住下后,总以为没有用了,走路也不方便,就把它填平了。后也恢复了防空洞的原样。

前院靠大门洞有口水井,传说党中央撤离时情况紧急,把好些银元倒进了水井里,让老乡们打捞走了。为此,还把当年为财政部铸造银元的侯常娃找来,警卫员和他一起回忆,说没那事。党中央撤离时虽说很危急,但事前还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要转移的财物都转移走了。当时银元铸造的很少,边造边向财政部上交,财政部等着要用,不存在多的拿不动倒水井里的事,那是群众误传。水井里的水是咸的,不能饮用,只供人生活用和牲口喝,饮用的则是河水,当时河水清洁。

最后我们才绘制出了毛主席旧居、瓦窑堡会议旧址的平面图和室内物品陈列图。

各旧居、旧址室内陈列的办公、生活用品原物都已经找不到了,只好用仿制品代替。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修缮组,负责搬迁、修建、修缮。要恢复的几处旧居、旧址,有的被单位占用,有的是私人所有。毛泽东瓦窑堡中山街旧居被县木业社占用,县政府在陈家坬给他们建了地方,让他们搬到那里。毛泽东瓦窑堡前河滩二道街旧居为刘光汉家所有,经协商,在南城门外临大道边给他们家修建了新地方。政治局会议室院为田秀山家所有,经协商,给他们在南门内建了新地方。新地方建好后,两家人同时搬走。他们说,给毛主席腾地方,我们都拥护。搬迁工作进展很顺利。

单位、住户搬走后,对院子里的灶房、柴炭房、猪圈狗窝等建筑物进行拆除,对破损的墙体、窑面、窑里、大门等进行了修缮,完全恢复了当年的面貌。

毛泽东旧居、瓦窑堡会议旧址的具体恢复工作做好后,子长县委正式报延安地委批示,对外开放,旧居、旧址恢复工作顺利完成。

徐锡龄,子长县栾家坪乡焦家沟村人,生于1908年,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3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瓦窑堡市委组织部长,安塞、华池、固原、环县、志丹县委书记、陕北区直属党委书记等职,1950年起因病休养,后任省运输公司副经理、临潼华清池经理、子长县委副书记,1966年因病离休。我们外调出发时,王廷俊书记叮嘱我们,徐老年纪大了,路上要好好照护他,他既是领上你们外调的人,也是你们要重点采访的人,他是旧址的活字典。但是在我们外调期间,徐老不但不要我们照护,反而处处照护我们。他有一一只劳莱斯怀表,装在衣兜里,每天晚上九点钟睡觉,早上六点钟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表,然后外出锻炼。有时他锻炼回来了我们还在睡觉,他还得给我们叫早,催促我们。

车船机票都要按他说的时间提前买好,不然就训斥我们,有时他就自己去买。乘坐车船飞机都提前一小时到站,防止误点。外出期间,我们隔三过五就改善伙食,每次都是徐老个人掏钱,他说我一个人挣两个人的工资,你们没钱。人与人之间吃东西,就应该有钱的人出钱,没钱的人出钱就不成道理。次数多了,我们抢着出钱,他显得很不高兴,瓮声瓮气地说,以后再不要装有钱人了。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要吃这个地方的名吃,他就说“真吃不如听吃”。北京的烤鸭他说腥气大,不如瓦窑堡的烧鸡好吃;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他说油腻腻的,不如瓦窑堡的地软包子;哈尔滨的俄式小面包,他说香脆,和烤干膜差不多;上海的鱼头,他说尽骨头没肉,和鸡头差不多;广州的五羊鱼他说咸味太大,不顶瓦窑堡的炖羊肉;桂林的桃花饼,他说和鸡蛋饼一样;重庆的火锅他说太辣吃不惯。总之,在他眼里,外地的东西都不如家乡的好。

徐老身体好,乘坐火车两三天都不累,还常给我们讲党中央毛主席在瓦窑堡的故事。坐轮船、乘飞机,有的人晕的呕吐连连,徐老说挺好的,到底快。同行的人说瓦窑堡的老头真能行。

在外搞外调,徐老熟人多,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临潼华清池,时任经理李承辉为原经理徐老接风吃便饭后,让工作人员陪同徐老参观洗澡,徐老说不用了,这里我连茅厕圪崂都熟悉。贵妃池,直径三米多,深一米多,池水清澈,能看到明亮洁净的池底。徐老说,我在这个盆子里享受了五六年,把我的关节炎治好了。在捉蒋亭,讲解员讲解完后,徐老问讲解员,你知道西安事变的老根子在哪里?讲解员反问,你老说在哪里?徐老说,在我们瓦窑堡。党中央在瓦窑堡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进攻红军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个将领给唤醒统住了,他们改变了主张,不打红军去捉老蒋,西安事变发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举国打日本,抗日战争胜利了。讲解员诚心地说,我要拜你老为师。徐老说,我们互相学习。

在东北局招待所,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候补书记兼秘书长的子长老乡、七大代表强晓初,专程来招待所设便宴欢迎徐老。席间,他向在座的沈阳市委纪检书记李子厚(子长人,七大代表)、抚顺市委书记王怀义等人介绍说,徐老是西北来的老同志,老革命,我家在安定的白家沟,离他家十来里路,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我参加工作的介绍人,他离休了还在为调查党中央毛主席在瓦窑堡的革命活动而四处奔走,我本应当好好陪他,但是组织上决定要我带领访问团明天就起程到朝鲜访问,今天特地挤出点时间,陪陪老师,向老师问好,向老师致敬。

李子厚说,晓初,你就放心去朝鲜访问,徐老是我的老战友,陪同他的事就交给我。王怀义说,徐老也是我参加革命的介绍人,1936年,他在安塞当县委书记,到我们村下乡,知道我小学毕业后因家穷上不起中学,在家劳动,就把我安排在乡政府工作。我是专门来看望他的,也可以陪同他采访。在李子厚、王怀义的陪同下,我们用了七天时间圆满完成了在沈阳、鞍山、抚顺、大连的访问工作。

徐老为旧址及子长的革命历史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后。

毛泽东瓦窑堡中山街旧居

毛主席中山街旧居(1935年12月13日至1936年1月26日)。左一为卧室兼办公室,左二为会客室兼贺子珍办公室,左三、左四为林伯渠旧居

旧居位于中山街中段,是毛泽东1935年12月13日至1936年1月26日的住处。院落坐西向东,大门临街,经过枕头窑大门洞入院,院内依东墙建有平房两间,砖木结构,院子中段建有三孔砖窑,为前院。砖窑北侧是进入后院的枕头窑洞,后院依山建有四孔砖窑,窑前有三米宽月台,月台中间是登上月台的四级台阶。院内建有防空洞。

后院左边第一孔窑是毛泽东办公室,第二孔为会客室,两孔窑洞之间有过门洞。其余两孔是林伯渠住室。前院三孔是工作人员和警卫员办公室。窑洞均进深八米,宽三米,高三点八米。

毛泽东办公室内陈列:取暖掌炕,炕上放着一床白布被褥,后炕头放着两只铁皮文件箱,前炕头放小书桌,书桌上放油灯。靠灶火的墙壁洞内放水缸,水缸上挂铜马勺,水缸旁放水壶、脸盆。靠窗户放两斗办公桌一张,柳木圈椅,桌上放粗瓷茶缸、笔筒,笔筒内放大小毛笔几支,有电话一部。靠南墙放没做门的四格木柜一个,北墙壁挂褪了色的蓝布制作的信函袋,四方一米左右。

会客室内陈列:取暖掌炕,炕上放两床白布被褥,前炕头放书桌,桌上放油灯。北墙壁挂两把伞,两个马灯;地上放八仙桌,桌两边放两把直背柳木椅子,桌上放暖壶一个,粗瓷茶壶一个、水杯四个。南墙壁地下放三斗办公桌一张,两条腿长凳一把,桌上放搪瓷脸盆一个,刷牙用具两套。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在此办公。

整个旧居占地面积一千两百平方米。在此,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他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作了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中间势力的主题发言,严肃地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思想,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会后,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精神,说明了要把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原因,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参加了中央其他重大政治军事活动。在此出发,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东征,取得了重大胜利。

毛泽东瓦窑堡前河滩二道街旧居

该旧居是毛泽东1936年5月21日至6月21日的住处。旧居坐西向东,一排五孔砖窑,北起第二孔是毛泽东办公室,地下建有防空洞,深两米,用木梯上下,第三孔是会客室。其余为工作人员住室。窑洞均进深八米,宽三米,高四米。窑洞前有砖砌月台,宽三米,高零点八米。月台中间有登上月台的五级台阶。依西第一孔窑洞建有上脑畔的十一级台阶和五级过洞,据毛主席的警卫员白海山、马振江、贺清华回忆,毛主席偶尔上脑畔远眺、看书。大门建在院落南墙一边,两扇木质门。大门石制门楣上刻有“堂构维新”四字。挨大门建有一间平房,为灶房。厕所在南墙角。整个院落占地二百六十平方米,有砖砌围墙。

办公室门楣刻有“淡泊明志”四个字。室内陈列:窗台前办公桌放绿色茶缸、油灯、笔筒,笔筒内有几支毛笔,柳木圈椅;墙壁挂信函袋;地下放档案柜,上放马灯;旁边单人凳三个,水壶一个。取暖掌炕放两床被褥。靠炕放三斗桌子,上放暖壶、茶杯、茶缸、油灯。墙壁上挂华北明细地图、陕北根据地形势图、陕甘边根据地形势图。

毛主席二道街旧居(1936年5月21日至6月21日),右起第二孔和第三孔窑洞

会客室门楣上刻“桂馥兰馨”四个字。室内陈列:掌炕放一床被褥,炕上放油灯、手提箱;壁窑洞放水缸、脸盆;地上放长条桌、两斗桌,长条桌上放铁皮暖水壶、竹皮暖水壶。壁墙挂华北各省游击战争发展图、中国简明地图、镜框。

在此,毛泽东多次出席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常委会议,精心部署了主力红军西征,出席了红大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由此出发前往保安。

瓦窑堡会议旧址

旧址位于瓦窑堡镇二道街田秀山家院。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洛甫)、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博古)、王稼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长欧阳钦(担任会议记录)。

瓦窑堡会议旧址(左三为会议窑址,左四、左五分别为张闻天的会客室、办公室)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等,解决了举什么红旗、走什么路、建什么国的重大问题。会议旧址院内共有五孔砖窑,坐西向东,窑洞均进深八米,宽三米,高四米。中间一孔窑洞是会议室,门楣刻有“宁静致远”四个字。窑前是三米宽的月台,月台筑有砌砖花墙,花墙中间是五级踏步。院落筑有围墙,大门建在南墙中间,两扇木制门。大门石制门楣上刻有“祥应宅仁”四个字。南墙角有厕所。整个旧址占地面积四百四十一平方米。

会议室室内陈列:取暖掌炕,炕上放一张四条腿方桌,桌上放电话、油灯、粗瓷壶、马灯、笔筒,笔筒内有几支毛笔;锅台放水壶两把。地上摆放两张八仙桌,四周摆放六条木制长凳,桌上放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靠南侧窗户摆放一斗四方桌一个,上面放铜脸盆、马灯、暖水壶及两个搪瓷杯。

以上是第一批恢复的旧居、旧址。之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来陆续恢复了张闻天旧居、周恩来旧居、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羊马河战役遗址也竖立了纪念碑。

张闻天旧居

张闻天在瓦窑堡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他住在瓦窑堡政治局会议旧址院内,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在此,他与刘英结为革命伴侣。会客室是刘英的办公室。

中国革命在瓦窑堡期间走出了低谷,张闻天总书记起了很大作用。大家说他这个人修养好,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人脉旺,忠实地履行了总书记的任务。毛泽东曾称他是明君。

张闻天办公室陈设:靠窗台的办公桌上有电话、墨盒、笔筒,笔筒内放几支毛笔;扶手木椅;墙壁挂手枪套、信函袋、马灯;地上八仙桌,上放暖水壶、茶壶和水杯四个,椅子两把,两斗办公桌上有暖水壶、竹编手提箱;提水壶;书柜;墙壁上挂中国简明地图、华北明细地图。

会客室门楣上刻“持盈保泰”四个字。内部陈列:炕上三床被褥,炕头书桌上有皮箱,地下有柜子。墙壁洞内有水缸,上放盘子,盘内有六个碗,一个绿色茶缸,铜马勺,铜盆;地上放三斗两门桌一张,上放时钟,两个茶壶;靠窗台有木制脸盆、搪瓷脸盆、暖水壶;墙壁挂马灯、皮挎包两个。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旧址位于瓦窑堡城内前河滩,共有砖窑和石窑十二孔,坐南面北,分上下两院,上院窑前有月台,月台中间有踏步,可以供上下。窑洞进深八米,宽三米,高四米。大门在北临人行巷道,大门石制门楣上刻有“丰茂”两字。军委会议室靠大门南侧,坐北面南,拱式砖砌而成,进深六米,宽五米,高四点五米。会议室内部陈列:八仙桌两张,周围摆放六条木制长凳,两斗办公桌两个,上面放暖水壶,泥制茶壶,四个茶杯。南墙壁挂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示意图。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5年11月3日在甘泉下寺湾宣布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徐海东、彭德怀,委员有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1936年4月10日,增补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委员。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军委下设后方办事处,周恩来兼任主任,副主任聂洪钧、刘志丹,参谋长张云逸;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参谋长叶剑英;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政委李文楷;后方卫生部部长贺诚,政委姜齐贤;动员武装部部长戴志英,政委黎林;后方政治部先后由钟赤兵、袁国平、罗荣桓负责。

西北军委机关1935年11月7日进驻瓦窑堡,1936年6月23日撤离去保安。

周恩来瓦窑堡旧居

周恩来在瓦窑堡期间担任中央局总书记,并主持军委后方办事处工作,期间,参加了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等,赴延安与张学良将军谈判等工作。他是大忙人,毛泽东的有力助手。他的邻居们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灯有时一夜不熄,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问题。周恩来的旧居在军委院,上院北起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办公室。

办公室内部陈列:靠窗台办公桌上有电话、绿色茶缸、墨盒、笔筒,笔筒内有几支毛笔;木扶手椅;地上有书柜;靠书柜放三斗桌,桌上有瓷杯两个;桌旁有绿色搪瓷脸盆;窑掌地下放八仙桌,桌上有茶壶、烟灰缸、暖水壶;两把椅子,两条长凳;墙壁挂两把伞,中国简明地图、陕北根据地形势图,陕甘边根据地形势图、华北明细地图、马灯、信函袋。

周恩来旧居(左起第二孔会客室、三孔办公室)

会客室内部陈列:靠左边窗台有档案柜,柜上有皮箱,钢脸盆;八仙桌上放茶壶及两个水杯;两斗桌上放皮箱、衣服、帽子;墙壁挂马灯、枪套。靠右边窗台有揭盖长条柜,放有铜水壶、两套刷牙用具、木盆,椅子;水缸上放木盘,上有瓷碗两个。炕上两床被褥,炕头有方桌,桌上有油灯、茶缸、笔筒,笔筒内有几支毛笔;锅台有长把水壶、砂锅;炕壁挂两件衫子。周恩来夫人邓颖超住在此窑洞内办公。

1936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老爷庙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参加,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周昆为校务部主任,何涤宙为教务部主任,袁国平为训练部主任,莫文华为党总支书记。全校分为三科,一科为高级科,训练军师级干部,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二科为上级科,培训团营级干部,科长周士弟;三科为普通科,培训初级指挥干部,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第一期共招收学员一千零三十八人,其中一、二科共二百三十八人,驻瓦窑堡,三科八百人,驻甘肃环县木本镇。

红大校址在米粮山,一排五孔窑洞,坐东向西,窑洞均进深八米,宽三米,高三点五米,南北长二十一米,东西宽十八米,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三百七十八平方米。校长林彪住在西北军委院。罗瑞卿、周昆、何涤宙、袁国平、莫文华、陈光、罗荣桓等人住在校部办公。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瓦窑堡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来到瓦窑堡,为此,2008年12月13日,毛泽东铜像由延安王家坪纪念馆移安在瓦窑堡中山街毛泽东旧居院内,这也表示瓦窑堡是中共党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2010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确定瓦窑堡革命旧址为陕西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并竖立了标志碑。

国家邮政事业管理局机构最早是在瓦窑堡建立的,为了纪念开创地,国家邮政部从九十年代起单为谢子长就先后发行了两次纪念封和纪念邮票。国防大学把瓦窑堡确定为校史教育基地,每期新学员到校,校领导都要带他们到瓦窑堡寻根问祖,在红大旧址举行忆校史仪式,到羊马河战役遗址进行实战训练,以提高部队的素质。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宣传部及团中央等单位也经常组织干部和学员到瓦窑堡来学习革命经验,提高公务水平。

红大办公区旧址

国家确定的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县,子长是其中之一,主要的参观点就是瓦窑堡革命旧址和子长烈士纪念馆。游客年均达三万多人次。

瓦窑堡革命旧址管理机构开始叫“瓦窑堡革命旧址恢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后改为“毛主席旧居”,再后来改为“子长县瓦窑堡革命旧址文管所”。负责人先后是艾建强、李文凡、白雪合、王志厚、张建国、杨治清、师建文、常玉明、徐宏伟。旧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还为旧居、旧址安装了监控视频、报警器。旧址文管所先后制作了“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展览,“红色画廊”;编写了《红大一科学员简史》;出版发行了《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专题片,《红都瓦窑堡》画册,《瓦窑堡时期中央文献选编》等。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时期的革命旧址,现已调查认定的有三十九处,恢复开放的有五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如果能把旧址全部恢复开放,那就能够让群众看到中共中央和人民共和国在瓦窑堡时期的全貌,必将大大丰富瓦窑堡红色文化的内容,提升瓦窑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