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十五岁上小学的老师是谢子长民团和十二连的排长雷子坤,清涧起义失败后,回家当了先生,他给学生教语文、算术、珠算外,常常给学生讲述他跟谢子长闹革命的故事,谢子长好人形象进入了我的记忆中。1958年,我在子中毕业后,在教导处当了干事。1964年,组织调我到瓦窑堡革命旧址工作,有机会到全国各地采访老革命家,他们除谈论毛泽东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在瓦窑堡的革命活动外,常常谈到谢子长的革命活动事迹,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谢子长的了解。1978年,我调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当时,中宣部通知要加强革命历史的宣传。我除报道一些新闻外,着手历史题材的报道,在报刊上发表了焦维炽、任志贞、任广盛等烈士的事迹,和谢绍生、陈钟秀撰写发表了《谢子长的故事》,和杨建国、冯毅撰写出版了《女英雄任志贞》等。之后,到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期间,和刘杰诚、丁工、白黎等人编写了《刘志丹和谢子长》电视剧本,和刘风梅撰写了《谢子长》,和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编写了《可爱的子长》等。退休后,撰写了《毛泽东在瓦窑堡》,和王建平撰写出版了《红都瓦窑堡》、《谢子长言论荟萃》等。
在撰编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使我们认识到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是谢子长、刘志丹和许多革命老前辈,经过千辛万苦,流血牺牲创建的。它给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
陕北人的光荣,就来自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斗。陕北人的光荣,更是子长人的光荣。在战争年代,全县4万多人,牺牲的烈士就有2000多人,有将军10人,残废军人和老红军500多人,省厅级领导干部100多人,离休干部近500人。参加“七大”的子长藉代表就有阎红彦、贺晋年、李赤然、吴岱峰、高维嵩、强晓初、李景膺、杨和亭、李子厚、惠枫林、魏怀礼、史秀芸、董学渊等13人。先烈和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而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时代不同了,但老一代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依然是需要的。
这就是我们要写这本书的理由。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老前辈的愿望。1984年,马文瑞在为《女英雄任志贞》写序时说,你们子长出了个谢子长,带领出一大批革命者,任志贞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写的《女英雄任志贞》是写任志贞的,也是歌颂谢子长的,这个很好。你们要下功夫,为谢子长写点东西。1978年4月,雷恩均回子长采访谢子长的活动,我陪同他访问一个星期。他家在马家砭镇北沟,我家在西沟,两村相距几里路。他说,小老乡,你是搞宣传文史工作的,要把宣传谢子长的事办好,他是咱子长有史以来对老百姓最有用的人。不是出上一本两本书就了事,而是要世世代代宣传他。贺晋年在送我他画的《将军竹》时说,老谢是我革命的领路人老领导,更是你们年轻人的榜样,你们要学习宣传好老谢的革命精神。尤祥斋、刘明山、刘青山等把自己撰写的回忆谢子长几万字的文稿供我们使用。吴志渊、贺晋年、吴岱峰、李赤然、贺吉祥、马兆祥等出版的个人传记和撰写的有关西北根据地的著作都送我们写作时参考。但是,在《谢子长传》出版的今天,关心支持它的许多老前辈都相继谢世了,令人十分遗憾。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200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199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谢子长》(199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谢子长》(200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习仲勋传》(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阎红彦传》(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贺晋年将军传》(1993年,中国旅游出版社)、《李赤然将军回忆录》(2005年,东方出版社)、《岁月如流》(2005年,人民出版社)、《焦维炽传》(201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谢子长纪念文集》(200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子长县军事志》(2009.5,三秦出版社)《雷恩均光辉的一生》、《黄土高天举红旗》、《子长陵资料》、《子长文史资料》、《子长县志》、《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子长县组织史资料》等书籍资料和马文瑞、阎红彦、贺晋年、吴岱峰、雷恩均、马佩勋、刘明山、刘青山、贺吉祥、尤祥斋、徐锡龄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作者的采访笔记。
什么是“传”?其中有一种解说:“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就叫“传”。本文是叙述谢子长一生的一些故事,因此,书名叫了个《谢子长传》。本书力求真实,紧贴传主,宁可实而无华。所写事实均有依据,且反复核实。但我们的文学修养差,写得平淡无奇,欠形象生动。另外这本书是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作,前后体例不尽一致,详略也不甚得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仅是我们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关于谢子长烈士的一本史料和故事。如果读者能够感受到它真实的再现了谢子长的一生,就是实现了我们的愿望。
我们期待高水平的专业作家为谢子长将军撰写高质量的传记问世。
本书在搜集资料、撰写、修改以及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人民政府、子长县人大、子长县政协、子长县民政局、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子长县党史办、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子长县志办等单位和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得到了谢子长之子谢绍明、侄儿谢绍生、谢绍旺和谢祝奇、谢京帅等晚辈们的多方关照。子长水务局退休干部张锋对书稿作了认真校对。
这本书是大家劳动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不妥差错,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2013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