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陕北特委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
1930年,李立三“左”倾路线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
这年8月中旬,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城西合龙山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在陕北怎么样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这时,正值立三“左”倾错误时期,要求实行《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实行城市暴动的冒险计划。会议宣读和讨论了立三路线的文件,高维翰(后名李杰夫)介绍了苏联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会议决定成立以赵伯平为书记的陕北行动委员会。谢子长、刘志丹两人都没参加会议。会后,行动委员会任命他们二人为军事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
绥德合龙山
“立三路线”对革命形势作了错误估计,认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逼近到我们前面了”,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全国革命的胜利”。认为只要武装暴动,就可以立即通过武装起义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权。李立三主持工作的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总行动委员会,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合并为各级行动委员会,在全国实行暴动。
这次会议虽然谢子长被任命为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但是,他对当时党中央号召的“要勇敢、勇敢,再勇敢的前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具体怎么执行,确实心中无数。他和副总指挥刘志丹一起反复研究,怎样才能行动起来,普遍暴动。他们总结清涧、渭华两次暴动的经验教训,认为在陕北当时根本没有暴动的条件,党不掌握武装力量,群众组织也没有建立起来,从陕北现有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军事指挥部的工作:第一,加强兵运工作,策动敌官兵起义,尔后消灭小股或零星之敌,夺取敌人的枪支弹药,建立自己的武装;第二,千方百计发动群众,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第三,收编改造一些自发的群众武装。同时,商定刘志丹到陕甘边界的保安、南梁一带收编改造自发的群众武装;谢子长留在陕北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派共产党员马云泽上三边一带去开展各县的民团工作。
就在这时,中共北方局派人来陕北,纠正“立三路线”的“左”倾错误,使“立三路线”在陕北没能够贯彻执行。
这年冬天,谢子长受中共北方局指示赴天津参加清算“立三路线”“左”倾错误的会议。
在会议发言中,谢子长用自己亲自参加领导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立三“左”倾冒险的错误。他说:革命不是做文章,不能想个什么题目,一天就把文章写出来,那么好干的事。我们当时举行的这两次起义,都集聚了上千人的武装力量,特别是渭华起义还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尚且难以取胜。现在我们党经过大革命的失败,正在恢复和发展时期,怎么能头脑一发热,认为“群众只要大干,不要小干”,就想一夜之间取得革命的胜利呢,干革命光靠“勇敢前进”不行。全国的形势我说不上,但陕北、陕甘以至整个西北地区我可以肯定地说,普遍暴动,等于自杀。
通过清算“立三路线”的斗争,谢子长对“立三路线”形成的条件及其理论基础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报告,对革命形势的分析,阐述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强调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等问题,使他心里豁然开朗。他认为这些看法,起码符合西北地区的实际。不像李立三等人的理论,听起来振兴人心,实行起来只会碰得头破血流。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到严重损失。陕西、山西、河南十几个省委的机关先后被破坏,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红军也因扩大城市屡遭失败。这些,都说明右倾投降可以丧失革命,“左”倾冒险同样可以断送革命。幸好,“立三路线”传到陕北时已是尾声,未能造成严重损失。
谢子长在天津参加清算“立三路线”的斗争后,来到了北平中共北方局。在北方局军委工作的薄一波同志负责接待他,向他介绍了全国的革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谢子长一见到薄一波,开口就说:“还是要靠枪杆子解决问题,中国革命非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不可,我参加的几次武装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我还是要继续搞下去。北方局能不能给我弄些枪支。”看到这位充满革命热情的谢子长,薄一波十分高兴。他俩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当时的全国形势谈到陕甘的情况,从南昌起义谈到井冈山根据地,从清涧起义、渭华起义谈到陕北的现状,从“立三路线”的“左”倾盲目暴动,攻打大城市谈到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谢子长觉得只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走井冈山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一席长谈,薄一波对谢子长的印象很深,感到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群众领袖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谦和、诚恳、坦白而又英勇、果断、刚毅。这一深刻印象几十年来一直留在薄一波的脑海里,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当时北方局军委正好筹集到一笔款子,通过海外关系买到一些武器。薄一波马上答应给子长一些武器,让他带回陕甘去开展武装斗争。但是,因为难以运走,薄一波只好从中挑了两支驳壳枪交给谢子长,他拿到这两支枪,爱不释手,马上把枪插在腰间,喜出望外,显出一股虎虎英气。
谢子长告别了薄一波,到河南的郑州、新乡等地一路考察,一路前行,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来到山西省平定县的驻军高桂滋部,同该部搞兵运工作的杨重远、吴岱峰、拓克宽、胡廷俊、陈以平、田有辛等同志一起召开支部会,胡廷俊主持会议并首先汇报工作:1930年蒋、冯、阎大战中,阎、冯战败,商震、傅作义离开山西,阎锡山避居大连。参加与阎、冯一方的杂牌军都退住山西。陕西的地方军阀高桂滋部也从山东退入山西,驻平定县,归郑太护路军司令孙楚管辖。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西北有一部分党员潜入高部。同时,党又派一些人打入高部。现在高部二营是党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有党员50多人,营、连、排、班干部多数是党员。
听了胡廷俊的汇报,谢子长高兴地说,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搞好兵运工作。接着传达了天津纠正李立三同志“左”倾会议的精神。然后强调了平定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平定地处太行山中部,北可横截平绥线,南可斩断平汉线,历来被兵家重视。汉朝的韩信曾在这里屯兵,并在嘉山顶上建立了上城;唐李渊驻太原时,令平阳公主守平定,人称娘子关;宋朝的赵匡胤下河东,又在嘉山下建起了下城。平定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有较好的兵运条件,特别是在高桂滋部,已有了兵运工作的骨干,要很好的依靠这支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个有利条件,就是群众基础。由于阎锡山的长期统治,山西人民本来就苦不堪言,军阀连年混战,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杂牌军退居山西,使山西人民负担更加沉重,杂牌军本身的日子十分难过,军队发不了饷,军营混乱,军心不稳,这就为我们党搞兵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在敌人的窝里,时间长了难免会暴露,不如现在就拉出去,上山打游击,建立党领导的武装,同敌人公开干。谢子长说,拉出去和敌人公开干,我们必须走这条路,但是什么时间拉出去,这是个重要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我们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就说明这个问题。清涧起义,是我们的武装暴露了,敌人的刀架在我们的头上而逼得干的,渭华起义还有一定的民间武装力量的配合,但还是都失败了。高桂滋部我们的力量隐蔽的好,敌人没有逼上,又没群众配合,因此起义的条件不具备。所以,我们现在的方针是加强工作,积蓄力量,壮大队伍,坚持秘密斗争,待时机成熟后,再举行起义。谢子长的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继续在高部做兵运工作的信心。
谢子长离开平定,经临汾到达西安,向陕西省委汇报了清算李立三路线天津会议精神,省委任命他为军事特派员,于1931年5月回到安定。这年春,中共陕北特委调原县委书记冯文江回特委工作,同时任命马文瑞为中共安定县委书记。在中共安定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共成立了四个区委,九个支部,党员发展到近百人,马文瑞在安定县北区任家砭,公开身份是任家砭小学的先生,他言行文雅,相貌端庄,高兰英等婆姨人称他是马女子。北区区委书记任广盛的家也在这个村。谢子长回到安定一般就住在这里,开展工作。他除同马文瑞、任广盛、赵福祥详细了解了安定当时的形势外,还分头与中共西区区委书记谢德惠,中共东区区委书记杨树森,中共中区区委书记张国仁,中共唐家川党支部书记杨子蔚,中共安定一高党支部书记郭朗亭,中共瓦窑堡二高学校党支部书记李邦瑶,中共任家砭党支部书记杨风歧,中共薛家渠党支部书记薛毓瑞,中共冯家新庄党支部书记王士俊,中共白家园则党支部书记强本直,中共何家老庄党支部书记封营书,中共杨家园则党支部书记杨瑞林,中共大王庙安定三高学校党支部书记贾汉儒等了解掌握了各地的情况。然后,同马文瑞一起在任家砭召开了相关党的负责人会议,传达天津会议精神,部署工作。会议认为根据天津会议精神,安定形势仍处于革命低潮,敌人镇压猖狂,党组织必须坚守秘密工作规则,党组织和党员不是非常时刻不能公开活动,党员单线联系,防止暴露,保存党的力量。但是,发展党团员的工作要抓紧,选好对相,成熟一个接收一个。加强党员的教育,防止叛变。同时,要派党员到敌部和民团开展兵运工作。当下,安定主要有四大民团,北区折可达民团,东区黄天锡民团,西区李丕成民团,南区宋应昌民团。民团与驻军勾结,到处撒网,民众受害很大。但是,团丁大部分是铤而走险的穷人,瓦解民团比较容易。先后派栾新春、贺吉祥、李广胜、苗海水、刘光汉,白应奎、封俊德等共产党员到四大民团,打进去,拉出来,到1934年底,四大民团全部被瓦解。加强县境周边地区的“下蛋”“播种”工作,派党员李宗贵、刘昌汉到南沟岔、涧峪岔去工作;加强土客工作,派党员陈克功等到黄河边土客武装去工作,派党员刘存元等到张汉林、候登堂股匪部去工作;派李仲英到哥老会去工作。通过这些秘密地下斗争工作方式,积蓄革命力量,促进革命走出低谷,走向高潮。
冯文江
马文瑞
谢子长还通过谢德惠、郭朗亭、王保民等人筹集到些经费。9月,他离开安定,去西安向陕西省委汇报工作,省委的同志告诉他,晋西游击队和南梁游击队已经在南梁会合,让他马上启程去统一领导这两支部队。谢子长离开西安时,通过杨虎城的秘书杜斌丞及军械处长史维然,用安定筹到的款子为游击队买到些枪弹。杜斌丞先生亲自陪谢子长驮运枪弹到平凉。然后又出钱雇牲口,帮助谢子长将枪弹送到南梁。1931年10月30日,谢子长在平凉搞兵运的王世泰住处启程,同马云泽、刘约三、高岗、魏佑民一起去南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