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的故居枣树坪
苍茫的陕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枣树坪。枣树坪在县城安定(今子长县)以西三十里。村落镶缀在秀延河岸群山高耸的枣树山山麓。秀延河发源于葬埋古人皇帝的桥山山脉,河道宽处有大片沟条台地,窄处只有数十丈宽的峡谷,河流由西向东蜿蜒蛇行,至枣树坪村西头向南绕了一个大弯,形成弓形地势,河流似弓背,弓内淤积成东西延绵高低错落的一个大坪,土地肥沃。村东头井水沟,半山崖石缝,泉水涌流,可引灌坪上的土地,旱涝保收。山坬路旁,树木葱茏,山丹花鲜艳,枣树林翠绿。全村二十多户人家,多为谢、佘、杨三姓,居住的是靠山开挖的土窑洞。谢子长家住在村东头,十六岁前,他就生活在这个山间小村庄。
谢子长的父亲谢彪鹏
谢子长的母亲贺氏
谢子长的父亲谢彪鹏(1927年病逝,终年70岁),虽读过几年冬书,却刻苦勤学,练得一手好字,就近乡邻遇着节日或红白事,都请他书写对联碑牌。他办事公道,为人正气,身孚众望。人称谢老先生。母亲贺氏(1926年病逝,终年70岁),清涧县黄河畔崖头村人,小时侯其母就双眼失明,家庭生活困难,因要还人家欠账,13岁就被父亲卖给人贩子。人贩子走西口,路过住在谢家开的柴草店,适逢阴雨连绵,留住几天。贺氏从小吃苦耐劳,精灵能干,在谢家住时,她忙里忙外,啥活都干,不是推磨滚碾就是扫院喂猪。谢彪鹏父母看贺氏聪明麻利,勤劳朴实,人风礼义,又同情她孤苦伶仃的遭遇,便给人贩子20个银元收养下。贺氏感谢谢家的收养之恩,尊老扶幼,家里山里的活样样干的很出色,深得邻里族众的爱戴,人见人说是个好女子。渐渐,谢彪鹏和贺氏相亲相爱结为伴侣。夫妻二人一条心营务家业,男耕女织,兼营店铺,日子红红火火,光景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岁月如梭。这时,谢老先生已经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儿子,女儿有成家的,出嫁的,内孙外孙都有了,倒也是儿孙满堂,日子也算得是个小康人家。老伴许多年没有生养了,突然又怀了孕,算来早该临盆,眼看月末岁尽,却总不见动静。为此,老夫妻俩一直在担着心。年关要到了,谁家不忙啊!何况是这么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呢?老伴从早忙到晚,要给儿女们分派活路要和媳妇整理年节的衣服鞋袜;要女儿去喂猪,圈羊,真是忙的团团转。夜深了,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在灯下给未出生的孩子拾掇衣物,听到鸡都叫了两遍,才上炕睡下。太累了,翻来复去好一阵才睡着了。朦胧中,她突然惊慌地大喊:“火!火!火!快救火呀!”老先生被她吵醒,急忙推她道:“咋啦!咋啦!”她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只见一缕阳光从窗口射进窑来,天亮了。她笑着说:“刚才梦见一团大火滚进窑来,把人吓醒了。”一面说,一面准备起身下炕。突然觉得腹中一阵比一阵沉重,是要分娩了,刚准备好东西老先生还没来得及去叫人,孩子已哇哇堕地了!哭声震得满窑发出了回音,老先生抱起一看:啊!还是一个小子。老两口晚年添子,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此时,正是1897年1月19日卯时。
谢子长是家里最小的娃,好动,好问,好闹,好强,大家亲昵地管他叫老疙瘩。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化名秋阳、冬阳。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苗圃,母亲是温床。在母亲和家人的抚育下,谢子长在茁壮成长。母亲和谢子长常拉的话:
据说谢子长都8岁的人了,还常常抱住妈妈的奶头吮了又吮,亲了又亲。谢子长在妈妈的怀抱里知道了很多往事,妈妈是人贩子贩到枣树坪来的;宁条梁的土匪抢人赛过狼吃羊;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是朝廷定下的事儿;李闯王当皇帝不到一百天;孙文赶走了大皇帝;袁大头当皇帝做了个梦。
从父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言谈中子长懂得了好人坏人:好人就是为众人做好事,受众人尊敬的人;坏人就是侵害他人的利益,遭众人臭骂的人。孙文就是好人,土匪就是坏人。
母亲因劳累过度,磨艰下腰腿疼痛病,有时生活不能自理。儿时的谢子长时常由三姐抚养。三姐抱着他唱着儿歌,伴他长大:
谢子长和三姐有着特殊的姐弟感情,他六岁时,三姐要出阁了,婆家就是安定县城里的王家。子长跟着父亲到过县城。
这个小小的山城,坐落在凤凰山下。人们说,凤头就在祖师庙山上,翅膀就是文屏山,关山、墩儿山那是凤凰的身子和尾巴。城里城外有许多庙宇,如孔庙,文昌庙,城隍庙等。城北有一条滚滚不息的秀延河,北岸就是规模宏伟的著名宋代石窟——石宫寺,巍峨的北钟山就是它的天然屏障,山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宝塔,这一切,都给这山城增添了不少色彩。城里那石条铺着的整齐街道,丁字形街面两旁的“自立昌”、“光泰隆”、“犹茂元”等大小字号,以及那所书声朗朗的文屏书院,都在幼小的子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看到街头瑟索发抖、发出凄惨哀告的乞食老人;风雪中衣不遮体,倒卧街头的儿童;衙门差人抓兵要款的凶相,更给他打下了不知是恐怖还是同情的深深烙印。
这一日,贺客盈门,喜气洋洋,吹吹打打十分热闹。一顶大红缎子绣花的大花轿也抬到家门口。三姐今天穿的特别好看,子长看到婶子、嫂嫂、姐姐们正围着她,有的给她梳头,有的为她穿衣,还有的在流泪。再看看母亲,她也躺在炕上流泪呢。大家七嘴八舌,叽叽咕咕说着,他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是已经感觉三姐要离开这个家,要离开他,要被人家抬到城里去了。他怎么能离开三姐呢?他越听越不对劲,越想越不是滋味,决定坚决和三姐在一起。
人们忙乱了起来,眼看三姐要上轿了。正当人们来搀扶三姐的时侯,子长一下扑了过去,拼命将三姐抱住,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滚动,任凭父母兄嫂和亲戚们如何哄骗、劝阻,他就是不放。三姐看到亲手抱大的小弟弟紧紧抱住自己那天真、倔强、不可违拗的劲儿,抱住弟弟伤心地痛苦起来。最后不知是谁说了声:“那就让他和三姐一起去吧!”这句话提醒了大家,大哥蹲在子长跟前亲切地问道:“你和三姐一起到安定去,行不行?”子长一听可以不离开三姐,他点了点头。就这样小子长和三姐一同坐上花轿,全当送亲的,被一起抬到姐夫家去了。
谢子长从小便显示出非同一般,思路敏捷,智慧超群,看什么,会什么;学什么,通什么,模仿力特别强。和村子里的孩子一块玩耍,他常是“娃娃头”,率大伙上山下洼,过河钻林,按说书唱戏学到的情节,一玩便是打仗,他扮演的不是“大将”,便是“豪杰”。
子长七岁的那年春上,有一天,他和同伴小毛在对面山上玩耍,突然狂风骤起,刮得树枝前倒后仰,风沙迎面袭人。两个小孩见势不妙,拔腿直往回跑。跑着跑着抬不起头,睁不开眼,小毛被狂风刮倒,吓得直嚎。子长像大人一样,迅速走上前去,一把扶起小毛说:“大风不会吃人,放大胆子好好走,咱俩一定能够走回家。”
快下山坡时,风更大了,不时地将他俩刮倒。倒了爬起来再走,走着走着又被刮倒,只见远处黄风蔽日,近处飞砂走石。怎么办?找人不见影,喊人无回声。正在焦急之际,子长忽然发现山下有一个山水渠可以避风,于是拉着小毛往下跳,不料渠里还有个暗洞,成了他俩的好藏身之地。
外边大风吼,里边黑洞洞,子长和小毛紧紧地靠在一起。小毛吱吱唔唔地哭道:“风啥时才能住,咱们怎能回?”子长劝说:“不要怕!风会停的,咱们一定能回家。”小毛越哭越上劲,不时的“妈呀!妈呀!”的叫,子长严肃起来,大声说:“小毛!你常说长大要跟我打仗,你胆量这样小,风你都怕,敌人来了更怕。我大了打仗不引你!”小毛一听再不哭了,擦掉眼泪听子长讲《包文正出世》的故事。
“撵——狼——!”洞外传来有人吆喝赶狼的声音,两个孩子靠的更紧了,小毛又哭了。子长说:“别哭,狼听见娃娃的哭声,就会跟着来,快拿好土疙瘩,狼来了咱两一齐打。”
子长说罢,随手从地下捡起两块土疙瘩,威严地站到洞口,像卫士一样,两只眼睛盯着外面守护着同伴的安全。
“老疙瘩——小毛——”洞外传来了叫人的声音。两个孩子高兴地说:“大人寻咱来了!”随后齐声应道:“我们在这里——。”
两位家长听见后,循声赶来。走到水渠边,吊上他俩。你们看:子长是黑溜溜的眼,笑嘻嘻的脸;小毛是红肿肿的眼,泪汪汪的脸。
狂风还在吼叫。两位家长各背上自己的孩子往回走。小毛把脸蛋紧紧靠在大人的背上,动也不敢动;子长却高抬小脑袋,瞪着眼睛不时的望着这天昏地暗的大世界。
安定县西区,旧时社会的治安很不好,时常有贼人拦路抢劫,糟蹋妇女。这天,谢子长从马圈坪亲戚家返回枣树坪家的时候,走到村外桥头旁,忽然听到桥下传来“救人,救人!”的呼喊声,听来是个女娃娃的声音。他紧走几步赶到桥边,低头往下看,糟糕,是个后生要糟蹋一个大姑娘。这个姑娘一边和男的撕打,一边在呐喊。姑娘身子单薄打不过男的,很快就被男的拿住了,但是姑娘还是拼命反抗挣扎。谢子长急中生智,他大声喊。“大哥,二哥,快来救人,桥下有人在行凶!”正在施暴的后生听到桥上有人在喊,他还不死心,只是仰头东张西望了片刻,又紧紧抓住姑娘不放。谢子长一边高声喊叫,一边拾起土块不停地往桥下摔。这样,那后生害怕了,放开姑娘,提腿沿河边跑了。谢子长趁势继续高声喊:“大哥,二哥,赶快来,坏人跑了,我们一定要抓住他!”那个后生钻沟溜坬,像兔子一样跑的没了人影。
姑娘走上桥头,见只有谢子长一个人,还是个娃娃。她担心那个后生再来,问子长:“那个后生不会再来了吧?”谢子长说:“他鬼敢,大姐,你就放心吧。”姑娘含羞带泪地说:“小弟弟,多亏你救了我,要不然,我今天就死在那鬼儿子手里了。”停了停姑娘又问:“你家住在那个村,是谁家的娃娃,我要让我大到你家来酬谢你。我现在要补你的恩情,身无分文,有一块手巾,还让那龟儿子抢走了。”谢子长说:“不用谢,抓坏人是人人应该做的事。”停了片刻,子长问:“大姐,你家在哪里?”姑娘说:“我叫阎平,我家在唐家川。”子长说:“阎平姐,那就没事,你家在东面,他往西面跑了,不会再来追你,赶快回家吧。”
他们相互告别,姑娘得救了。从此,老疙瘩救姑娘,在这一带传为佳话。
这年,谢子长13岁。
谢子长11岁时,谢彪鹏就在自己原有的几孔土窑坡下新建了三孔石窑,称下院,办起了冬学。冬三个月让谢子长和本村邻村的娃娃们读冬学。学校没教材,李先生就是教课书,他没教学计划,没有课程安排,自己肚肚里有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识字、算术、珠算、习字、讲故事、说西游。教学很不得法,管理学生更落后。学生稍不对,就用长杆烟锅敲打学生的头。谢子长当面反对先生的做法,他说,先生,你不能这样打人,打成了憨憨,一辈子就完蛋了,还不如不来念书。有的学生承受不了先生的做法,就不来学校了。谢子长就跑到家里去劝说,以后先生再敢动不动就打,我们大家一起来反对他。学生家长都有意见,李先生只教一冬,第二年就换成了诸文汉。
诸先生是个秀才,他有个特点,乐于与学生结伴郊游,游玩的时候,同学生一起呐喊吟咏一些亘古的俚歌:
这些俚歌,启迪娱悦着学生的心灵,很受学生欢迎。
他一连教了四冬。先从千字文、三字经教起,接着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古文。诸先生虽说认真,他还是死读书,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即要求学生背诵。谢子长不像别的同学那样死用功,而是边理解边记忆,所以,先生说他是“先一日所教者,翌日多能背诵”。学习成绩在同学中是最好的。
最后一期冬学,先生教学生习作八股文,八股文是经义论文中的变体,一篇文章之中,呆板地分作“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大结”等八股,每股和全篇都规定字数,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谢子长对这样桎梏人思维方式的习作方法,非常反感。他说这种糊脑子习作,浪费人的精力,一点用处也没有,倒不如习作应用文,在生活中还有些用处。先生说,那你就别想应科取士了。谢子长说,我宁愿不应科取士,也不愿意习作这八股文。
冬三个月读书,春夏秋九个月要在家里干活。虽说家里有几百亩地,有的地块离家有十来里路,六畜兴旺,农活特别繁忙。但为了让儿子早日实践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处事,又能利用剩余时间温习功课,谢彪鹏就让谢子长管理店铺。谢子长对父亲说,论语上讲,“行有余力,则从学文”,你老安排的好。
谢子长管理店铺很勤快认真。他一管上,就把竖在大路旁的木棍上面绑了一把干草的店家标志牌换成了木棍上面钉上一块方方正正的木牌,上面公公正正写上“枣树坪谢家骡马店”几个字,一看就知道是开店的,客人日渐多起来。店院打扫的干干净净,怕牲口身上沾粪便,圈棚里的粪便随时运到粪场,客人住的窑洞更是收拾的一干二净,冲茶端饭,迎来送往,很有礼貌,深受客人的欢迎,称他是“小掌柜”,好娃娃,说小掌柜真能行,照料客人比大人还周到。凡是住过店的人,都说谢家店与别处不同,不仅吃住方便舒适,而且待客热情,诚实平等,有现钱的人能住,可以吃,没现钱的人也一样吃,一样住,打个招呼,下次来补上。讨吃要饭的没钱,也照样吃住。谢子长忙了白天忙晚上,晚上,客人们都安排好了,他要记好当天的帐,才有功夫读书习字。
半年后,他对店铺的经营得失,管理方式,逐渐有了全盘的了解,来往客人多了,就向父亲建议,扩建店院,方便客人,增加收入。父亲认同了儿子的建议,扩建了店院。客房由两孔窑洞扩建成四孔,可住三四十个客人,圈棚由三间扩建成六间,可栓三四十头牲灵,新建了专门为客人服务的灶房,小卖铺,在圈棚东侧开掘了一块平地,专供赶牲灵的客人蹓牲灵和牲灵打滚。店院扩建,条件好了,客人增多。毛驴脚夫、骡骡脚夫、骆驼脚夫,走西口上三边,下南路到延安,你来他往,铃声叮当,小山村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客人,传说的社会种种不平,使谢子长觉得穷人受欺压,是因为没本事,如果练就一身硬功夫,不会受欺负,还能抱打不平。因此,他一心想学一套真功夫。起初,他经常缠住一位住店的朱贵脚夫求教,后来又拜立一川路家坪的魏敬德为师,还把魏师傅请到枣树坪来传武习教。这魏敬德从小习武,游过少林寺,上过五台山,受过高师指教,在陕北武林中还算是一条好汉。他为人正派,性情豪爽,见多识广,嫉恶如仇,颇具盛名。子长跟上他,一边学功夫,一边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比如说,为人要公道正派,堂堂正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要立志,立身,立言,立德,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些中华民族做人的传统美德在少年子长的心中也打下了烙印。
1914年,安定县发生了人民群众起来反抗羊圈税的斗争,领头人就是魏敬德和袁家湫沟的袁进。反羊圈税的斗争首先从安定东区水园则川和北区立一川掀起。这两地人民联合其他各区人民,集合起二千多人,拿着棍棒,铁锨,镢头,包围了县衙,要求取消羊圈税。县知事吓的不敢出门,只出来了个姓赵的管家向百姓解说。这赵管家能说会道,巧嘴利舌,专事钻营,包揽诉讼,并包收皮毛税捐等,就在衙门混了个管家,县衙征收羊圈税的点子就是他给出的,老百姓早就恨透了他。今天,他又凭三寸不烂之舌,给老百姓灌米汤来了。
袁进大喊一声:“这就是立羊圈税的坏种!”愤怒的人群,一齐拥向他,一下将赵管家掀到,用木棍挖掉了他的眼珠子。县知事只得出来,向老百姓说好话,当众宣布取消了征收羊圈税,才把群众的愤怒平息了下去。
抗羊圈税斗争的胜利,对谢子长的印象极深。那阵子他挤在人群中呼口号,看着平日官气凌人的县太爷作辑求饶的那副可怜相,心里痛快极了!他对魏敬德说:“师傅,我们胜利了!”魏敬德也十分高兴的说:“是呀,我们胜利了!”子长望着魏敬德,用一种敬仰的口气说:“师傅,你真行!”魏敬德说:“不,不是我能行,是众人能行!”子长不解地说:“是众人能行?”魏敬德说:“是的,是众人能行。今天县长不敢摆老爷架子?他为什么不让警察开枪?众怒难犯啊!”听了师傅的话,子长说:“对,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敢于斗争,就可以战胜邪恶!”魏敬德夸奖子长:“你说的对。”
谢子长这个乡村小康人家的宝贝疙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少年岁月是美好幸福的。一家人都疼爱他,给他吃好的,穿好的,抚育他成长。父亲谢彪鹏为让儿子成才舍得花钱,专门修建了三孔砖石窟洞,起名书房院、请先生、办冬学,让儿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为儿子有个强壮的身体,不惜出钱专为儿子请武术师傅,教儿子学功习武;还别出一格把店务管理交给儿子,让儿子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世事。这些在当时社会一般家长想不到办不到的举措,谢彪鹏想到了办到了。这对谢子长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逆反的重大影响,使他在实践中成长为诚信做人,勤勉做事,助善惩恶,仰慕英雄,远近闻名,出类拔萃的优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