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下旬,一天的清晨,载我们到延安去的飞机从西安机场升入晴空。山顶蒙上一层薄雪的太白山,到处是宏伟的新建筑的西安古城,素以“八百里秦川”著称的关中盆地,一会儿就退出我们的视野。展现在下面的,是黄土丘壑连绵起伏的陕北高原。景仰已久的延安,越来越接近了。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地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延安就成为党中央的驻地,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不仅是指挥作战的总司令部,而且是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延安,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卓越贡献联系在一起。等飞机一降落,我就将朝拜这个革命圣地,我心里充满着幸福之感。
忽然一位陕北同志招呼我看延安宝塔,我急忙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啊!延安宝塔,你这个坚定不移的驻守革命圣地的标兵,我首先向你欢呼致意。
延安宝塔屹立在东南面的宝塔山上,东北面像一列屏风似的,是清凉山,西面那个突起的山头叫西山。延安旧城在西山向阳的山坡上,如今热闹市区在西山下的平坦地带。延河自北而南,从清凉山和延安城之间穿过,流到宝塔山前折向东去。
飞机降落了,我们立即乘车去瞻仰革命圣地。
清凉山上一排排的窑洞,是原先中央各个机关的驻地。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的旧址离机场最近。不久,到了一座大石桥前,这是横跨延河,联络东西两岸的延安大桥。我们的车向右拐弯,沿着延河东岸,清凉山西麓,朝北前进。一路上参观了原先军委机关的驻地王家坪,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烈士陵园,最后参观当年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那里除满山窑洞之外,有两幢白色的砖石建筑物矗立在相距不远的两块平地上,特别引人注目。一幢是中央机关曾经用作图书馆、会议室和食堂的三层楼房,一幢是中央大礼堂。我虽然初到延安,也无须介绍,知道这大礼堂就是1945年4月到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
中央大礼堂内部的布置保持着“七大”会场的原状,朴素而庄严。毛主席做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就在这个礼堂里。这次会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任务,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这个任务胜利地完成了。生活在今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们,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有说不尽的感念和兴奋。
延河东岸的参观结束了,我们的车经过延安大桥,驶入市区。在招待所吃了午饭,我利用饭后休息时间到街上看市容。马路相当宽阔,两行洋槐树夹道。许多新的建筑物矗立在马路两旁。沿路有好些木牌,那是革命纪念地的标志,看牌上的说明文字,知道是边区政府时期某机关某工厂某商店某合作社所在地。细心保存的大批革命纪地和雨后春笋似地涌现的新建筑物交织一起,相互映衬,构成独具特色的延安风貌。
我们从市区往枣园,参观革命纪念馆。馆里陈列着党中央驻在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其他展览品。历史资料是从党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会议起,到解放战争时期为止的各种文献。看了这些资料,可以深刻地领会到遵义会议后,革命的大舵由英明伟大的舵手毛主席掌握着,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永远遵循着正确的航线,所以能把革命从一个胜利引到又一个胜利。图片很多,感人最深的是毛主席在1942年作整风动员报告的那张照片。毛主席穿一套褪色的旧军衣,裤管的膝盖部分露出两块补丁,他站在露天会场上,正在屈指数着什么,也许是列举歪风的罪状吧。其他展览品是盆、碗、瓢、罐、桶之类极其粗陋的日常用具,看了这些用具,可以想见当年的物质生活多么艰苦。但是到1942年就来了个历史转折点。跟整风运动同时,一个群众性的生产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机关、学校、部队和人民群众一齐动手,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仅仅一两年工夫,陕甘宁边区就达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目的。
参观毛主席的住院同样令人感奋。毛主席先后住过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三处,枣园的住院最大。可是家具很简陋,窑洞窗前,一张狭长的书桌,一把粗笨的木椅,是当年毛主席办公用的。我想象我们敬爱的领袖在这个地方夜以继日,伏案工作的情景。许多指示、决议、总结、电报、书画、论文、讲演稿、政治报告由他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传播到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不仅正确而及时地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的革命运动,而且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历史性的文献,伟大的不朽的著作,就产生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想到这些,我深深地感动了。
我这回参观仅仅一天,却等于上了一次内容丰富的党课。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决心要更加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从理论上政治思想上来武装自己。
延安的革命旧址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以外,还有毛主席来延安后最先入住的凤凰山麓旧居和二道街上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当然最能集中反映延安革命全貌的地方是延安革命纪念馆。该馆始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安参观时题写的馆名,1996年重建后恢复“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名称。
访问团到了延安
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延安时期,领袖和人民,军队和百姓,亲密无间,鱼水情深。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虽然再也没有回过延安,但他老人家一直惦记着延安人民,延安人民一刻也没有忘记毛主席、党中央的恩情。一批批“老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多少个延安的乡亲“满怀深情望北京”。
[1]1961年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九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