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珍贵的教科书[1]
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
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指导员接着说:“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
“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最后决定让我跟指导员去印刷所取书。
书领到了。我和指导员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跨着大步往回走,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
正在这个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我们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
“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头部受了伤。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多少年来,那捆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阅读提示
1947年春天,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兵力达到23万多人。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因而敌军曾先后占领过我军主动放弃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党的领导人最后撤离了延安,隐蔽在附近的山中。在这段时间里,延安小学师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附录一
延安的孩子们
1946年,我在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图书极度匮乏。图书馆是一孔挺大的窑洞,里面的书架上只摆着可怜巴巴的几十本课外读物。后来,虽然一些机关单位为孩子们捐赠了一百多本书,但还是满足不了酷爱读书的孩子们的渴求。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的是烈士子女;有的很小就成了流浪儿、乞丐;有的虽是小不点儿,却成了游击队的侦察员,同日本侵略军战斗过;有的还是经过长征的红小鬼。过去,他们看到同年龄的娃娃背着书包进学校,只能眼巴巴地羡慕。这些孩子来到延安,进了学校,感到无比幸福。他们看见书,就像一群饥饿的孩子闻到香喷喷的饭菜,馋极了,恨不得一口吞进肚中。校长对我们说:一定要千方百计,自己动手,开辟书源,尽量满足孩子们渴求读书的欲望。从此,图书馆增加了指导教师,增添了小馆员。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课上,把看过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群众报》收集起来,挑选适合同学读的好文章剪下来,分为科学知识、政治常识、儿童故事、小说、诗歌、剧本等几类,贴在装订的本子上,再由美术老师和美术组的同学画上封面,做成一本本“书”。虽然自己做的书有些粗糙,但同学们对这些书格外珍爱,他们争先恐后借阅,津津有味地读着。延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勤奋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师生自己动手做“书”,……这些消息传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传到周恩来同志的耳朵里。他从重庆回延安的时候,特地买了二百多本少儿读物和四十多幅彩色自然挂图。周伯伯送图书的喜讯传来,学校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自动布置图书馆,兴高采烈地将图书从山下迎接到半山腰的图书馆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装帧精美的书籍,分类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把彩色自然挂图挂在窑洞左右两面墙上。图书馆立刻焕然一新,熠熠生辉。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附录二
延安育红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常常传出一阵阵悦耳的读书声和唱歌声,这就是延安的育红小学。
在这里读书的小朋友,他们的爸爸妈妈绝大多数为革命光荣牺牲了。党中央非常关心这些烈士后代的成长,为他们选派了老师,教他们读书、写字、唱歌。
这个窑洞,白天是他们的“教室”,晚上是他们的“寝室”,吃饭时便成了“食堂”。他们冬天睡的是垫着麦草的通铺,夏天睡的是自编的席子;吃的是叔叔、阿姨省下的玉米做成的野菜玉米糊,上课时,他们没有课本,只能坐在石凳上听老师讲;没有桌子,就把石板搁在腿上写字。在抗日战争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文化的条件,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在育红小学里,老师对同学们很关心,同学之间也很友爱,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个七岁的女孩叫周红,在她还不满一岁时,爸爸妈妈就为革命牺牲了。党组织托人把他抚养到七岁,然后千方百计送她到延安育红小学。一进学校,同学们有的给她整铺,有的送她石板,有的搬来小石凳,周红感到同学们真好,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家”。
一个冬天的早晨,跟往日一样,八路军叔叔的起床号一响,孩子们就立刻起身,每个人迅速地把自己的被子叠好,到窑洞外上操。接着各自洗脸刷牙吃早饭,然后上课。突然,天空传来了“嗡嗡嗡”的叫声,接着是“轰隆隆”几声巨响,窑洞顶落下许多泥土。周红知道这是日本飞机来轰炸了。她亲眼看到过许多乡亲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死,所以吓得惊叫起来。同学们见了,忙上前拉着她的手说:“红红,别怕,这儿有八路军叔叔,还有老师,都会照顾我们的。”周红听了,低低头,放下心来继续同大家一起读书。
一天傍晚,小朋友们吃完晚饭,在窑洞外休息、玩耍,这时日本飞机又来了。老师忙喊:“快,快进窑洞!”同学们很快进了窑洞。周红对老师说:“日本鬼子真坏,白天不让我们学习,晚上还来捣乱!”老师对她说:“红红,日本鬼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你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好好学习,革命胜利后好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周红和同学们学习更加认真了。
[1]1978年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