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程
延安,周围是山,延河绕城流过。城东的宝塔山上有雄伟的九级宝塔,城东北的清凉山上有万佛洞和四季常青的松柏。在这些名山宝塔的映衬下,延安城显得格外庄严、美丽。
延安,这个挨长城靠黄河的古城,像井冈山和瑞金一样万古不朽。在那狂风暴雨的年头,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是跟延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往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在延安城边的延河畔,住了十来年。
党中央和毛主席住在延安,延安就成了中国的心脏,成了中国革命的司令部,成了胜利的发源地。
芦沟桥边炮声响了,祖国在血火中飘摇。万万千千的人像潮水一样流向延安,寻求救国的道理。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抚养了这千千万万的人,并且给了他们制胜的思想武器。中国人民靠着这制胜的武器,才坚持了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强盗。
日本强盗垮台了,美国强盗又来了。美国强盗,指挥蒋介石烧起内战的大火。
党中央和毛主席又在延安,指挥中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进行猛烈的斗争。
这时光是:“中国人顶的一块天,北边明来南边暗。”但是,在黑暗中受苦受难的人,时常听见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延安发出雄伟坚强的声音。这声音划破黑暗的夜空,照亮了生活跟斗争的道路。
党中央和毛主席住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就成了圣洁的乐园,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往年,秋田下来,陕甘宁边区各地的劳动英雄、农民代表,就拿上瓜果蔬菜,到延安给毛主席报告丰收的喜讯。毛主席和工人、农民常常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谈论生产方法跟收成的好坏。毛主席也常常在清朗朗的延河边散步,思考中国人民的现在跟将来。
毛主席住的窑洞对面的山头上,一早一晚漫过牛群、羊群。农民和牧人常常望着毛主席那窑洞的窗子,唱着歌颂自己伟大领袖的曲调。
毛主席在那青山绿水间的窑洞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进行了伟大的工作。毛主席在那朴素的住宅里,写出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著作。
夏秋交接的季节,是陕北最好的时日。早晨大雾罩着延安,罩着延安城的周围的山川和流水,几十步远,就什么也看不清。雾气里,牲口的铃铛声怪中听地响着,报告一天劳动的开始。远处,雾气罩着的山头上,有人唱起了“信天游”,这朴实优美的歌声,是在歌唱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功劳,歌唱劳动的愉快,歌唱美好的生活,歌唱幸福的爱情。红艳艳的太阳光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候,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延安城渐渐地显在太阳光里。城周围的山坡上、沟渠里一片一片的人在听课,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
肥实的山羊绵羊,在山坡上追逐跳蹦。放羊娃坐在长着野花的山头上,吹起了梅笛。满山的谷子、高粱,随风摇摆。川道里果树林边坐着的老年人,边捻毛线边哼小曲。有时候,谁家的姑娘,牵着一头牛或一对对的绵羊在河边饮水。她一边抚摸着自己的家畜,一边呆呆地看着宝塔倒映在河里的影子,那塔影随着水的波纹在抖动着呢。
太阳落山的时候,延安是一片欢乐的歌声。青年们在延安城边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有的人,还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住的窑洞下边散步。延河边成群的萤火虫飞窜开来的时候,延安又沉入广阔深刻的思想里了。
夜里,延安城四面的山上,一层层窑洞的窗子上,一排排的灯光闪亮。你站在延安城向四面山上望去,直觉的四面都是万丈高楼。在那万千个闪光发亮的窗子里,人们正用全部精力学习,思索真理。在这样的夜晚,兴许,毛主席和他的战友正在那灯光下,思考全中国,思考全世界呢。
天上有晶亮的星星,地下有朗朗的流水。革命圣地延安的夜晚,多美呀!
选自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原名杜红喜,现代作家。1938年到延安,1944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保卫延安》写于1949年至1953年间,作者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劳动,九易其稿,才最终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作品取材于1947年3月胡宗南指挥23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而我延安军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奋起反抗进行“保卫延安战”,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史实。
[1]1955年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