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延安与中国青年[1]
柯仲平[2]
一、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中宣传:
多流一滴汗,
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呵!唱不尽的是革命,看不尽的是明月。
我们年轻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流连,流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流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
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验,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你们前进!
你们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青年!我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阅读提示
本诗选自《从延安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读这首诗,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是诗人“做”来的,而是从延安的战斗生活中“流”出来的。它用的是民歌体,语言也全是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犹如一股欢腾的活水流向你的心田。诗的结构也新颖别致:一“问”一“答”,再加“总结”。这样的结构本身就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1]1956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选用。
[2]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参与倡导街头诗。曾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