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2]
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时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1]1956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选用。
[2]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人。1938年8月,何其芳和沙汀、卞之琳一道,穿过道道封锁线,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稍后便到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诗坛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诗人之一。这位早在来延安之前就以他婉约幽渺的诗风而倾倒无数青年男女的汉园诗人,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里,走出精美细致的唯美主义的艺术之塔,来到了当时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延安。延安军民热诚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气息,使这位习惯了在黑夜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善感的诗人,一扫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用他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奏响了礼赞民族解放历程的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