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发动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按照中央军委关于“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夺取中原”的战略部署,西北野战军计划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引向陕北沙漠边沿,以利实现中央的战略决策。7月28日,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和新编第四旅、教导旅,以及绥德分区第四团、第六团由三边东移,经大、小理河北上,进攻榆林。8月6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榆林驻军邓宝珊部二十二军及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第二十八旅发生战斗。激战两日,解放军基本扫除了榆林守敌设在神木高家堡至横山响水堡200里防线上的外围据点,直逼榆林城下,对国民党在陕北的统治中心榆林城形成包围之势。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长城脚下。驻守榆林的邓宝珊部,西与宁夏马鸿逵部、南与胡宗南部形成犄角之势,是国民党军在陕北、山西和绥远的重要据点。蒋介石惟恐榆林丢失,影响整个西北战局,于8月6日急飞延安,召集胡宗南、裴昌会商议,部署救援榆林并准备在榆林、米脂、佳县之间的三角地区“围歼”西北野战军。遵照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急令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所属8个旅分两路向绥德、佳县地区急进;以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长钟松率该师第一二三旅和一六五旅组成援榆快速兵团,由横山沿长城一线,轻装急进,驰援榆林。8月12日,钟松的快速兵团接近榆林。鉴于钟松救援榆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当即同意彭德怀围点打援的计划。此时,解放军虽已歼敌3000余人,但榆林城尚未攻克。彭德怀立即请示中央军委,认为调动胡宗南部主力北上的目的已经达到,即日果断撤出榆林战斗。野战军主力则向榆林东南,米脂东北地区隐蔽集结,并以小部队掩护边区后方机关佯装主力东渡黄河。胡宗南误认为西北野战军骤然撤围榆林是“仓皇逃窜”,准备东渡黄河,遂令所部迅速追击,企图将西北野战军消灭在米脂、佳县地区。8月15日,胡宗南部两路主力分别进抵绥德。董钊率整编第一军军部和第一师留守绥德和米脂;刘戡率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和5个旅继续北进,至17日前进到吉征店。钟松部8月13日在进驻榆林城后,翌日即掉头南下,至16日进抵镇川。刘戡和钟松两部相距不过百里,向东可以封锁黄河渡口,向西则控制咸榆公路。此时,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机关移住佳县的崖窑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冒雨进至佳县乌龙铺以东的曹家庄。这时,野战军和中共中央机关被挤在榆林、佳县、米脂三县交界的狭小地区,并处于背靠沙漠、侧水侧敌的严重境地。周恩来电话告诉彭德怀:中央不过黄河,关键在于能够迅速歼灭敌军一部,粉碎合围。为保证党中央的安全,彭德怀即令许光达率第三纵队负责接应和掩护中央机关转移,并致电中央和毛泽东向野战军主力方向靠近。
此时,自恃“援榆有功”的钟松及所属的一二三旅(附一六五旅第四九三团)作前梯队,远离第三十六师主力(后梯队),经米脂县沙家店向乌龙铺方向孤军突进。彭德怀立即抓住战机,计划在沙家店地区歼灭钟松之整编第三十六师;先歼其后梯队,再歼其前梯队。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随即移至预定战场以北的刘全塔。18日,彭德怀部署第三纵队和警备第四、第六团,准备在佳县以南乌龙铺地区阻击刘戡所部对钟松第三十六师的增援,集中第一、第二两个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歼灭钟松之整编第三十六师。是日,彭德怀发布了“以伏击姿态歼灭该敌三十六师”的命令后,野战军即向钟松的第三十六师主力发动进攻,后因遇大雨而撤出战斗。19日,钟松令所部第一六五旅构筑工事,同时急电第一二三旅向沙家店回援。刘戡率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和5个旅进至佳县县城及其以西的神泉堡、李家庄一带。彭德怀根据新的战略态势,重新调整西北野战军的部署。当晚,中共中央机关安全到达刘全塔以北15里的梁家岔,并迅速与野战军司令部取得联系。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了继续歼灭敌人第三十六师的计划。毛泽东听后电示:“好。向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20日拂晓,战斗打响。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向钟松第三十六师师部及一六五旅发动进攻;教导旅和新编第四旅把由乌龙铺折返的第一二三旅,包围在常家山附近;第三纵队把刘戡部增援的部队阻击于乌龙铺以南地区。经过一天激战,黄昏时结束战斗,此役共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多人,俘少将旅长刘子奇、少将参谋罗秋佩。
23日,彭德怀在榆林县前东原召开西北野战军旅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亲临会场。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榆、沙战役胜利的意义,并赞扬彭德怀对战役的正确指挥。他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1]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侧水侧敌本是兵家所忌,而我们彭老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英勇奋战,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就取得了空前的胜利”。[2]
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的第一仗,它在西北解放战争中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2]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