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工作大会
(1944年10月11日——11月16日)

延安整风以后,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得到了很大发展。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谈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他论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关系,提出应将文化教育工作提上陕甘宁边区党、政领导机关的议事日程。他说: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军事和政治。军事和政治应当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我们搞了多年就是为了这件事。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政治、军事、经济就要受到阻碍。我们党首先学会了政治,后来又学会了军事,经济、文化不大会。经济、文化不大会,这个共产党就没有多大用处。陕甘宁边区的直接任务就是两项:生产和教育。到今年冬天,我们要开一个会进行讨论。[1]

为了具体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大力开展边区文化建设的指示,总结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扬先进,1944年4月15日,中共西北中央局召开五个分区的地委书记及延安各有关负责同志座谈会,讨论边区文教建设问题,并就报纸、教育、卫生、文艺等方面的工作,作出决定。6月17日,中共西北局宣传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和陕甘宁边区文协联合发出关于召开全边区文化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决定指出:文教会议的任务是,检查与总结边区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区乡级干一部文化学习、艺术活动、群众卫生工作、大众报纸等方面的经验;发扬典型范例,奖励模范文教工作者;讨论边区建设的具体方针和开展边区文化运动的计划。要求各地党、政、宣传教育部门及文艺卫生团体,接到决定后,具体组织各种典型的调查研究,着重好例子,着重现状,着重经验,不要空洞的长篇大论。

会议准备期间,边区成立了以李维汉为主任的文教大会筹备委员会,并组成五个文教工作调查组,协助各分区作好典型事例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陇东分区组长蒋南翔,延属分区组长赵毅敏,绥德分区组长柳湜,三边分区组长吴文遴,关中分区组长柯仲平。绥德、陇东、关中等分区和延安市,分别召开了文教会议,并选举出出席边区文教大会的代表。

1944年10月11日至16日,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绥德、延属、三边、关中、陇东5个分区及部队、延安的机关学校和少数民族等8个代表团,共450余名代表,加上来宾、旁听者约千余人出席了开幕式。绝大多数代表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工农兵文教工作者,也有著名的医生、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热心边区文化建设的士绅、商人,蒙、回少数民族、宗教团体代表和在延安的国际友人。

朱德、吴玉章、徐特立、李鼎铭等中央和边区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刘景范主持开幕式,教育厅厅长柳湜致开幕词,朱德、徐特立等讲话。会议期间,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作了关于边区教育历史的总结报告;柳湜作了教育工作总结报告;刘景范作了发展边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报告;延安大学校长周扬作了开展边区群众性文艺运动的报告;西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卓然作了关于发展群众性读报办报工作的报告。大会主要检查和总结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以来的成绩和经验,与会代表按专题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宗教事务、医药卫生进行深入讨论。

大会表彰和奖励了一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授予17个单位集体特等奖,14名个人特等奖,41名个人甲等奖,65名个人乙等奖,25名个人褒奖,11名学习模范奖,38个集体普通奖,另外部队有4个单位被授予集体特等奖,5名个人获特等奖,10名个人获甲等奖。

10月30日,毛泽东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教工作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文化统一战线的方针,强调文教工作者为人民服务和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为边区文教工作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文教大会采取大会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典型经验,对边区文教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查与讨论。

11月16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的决议》、《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关于发展群众读报办报与通讯工作的决议》、《关于开展工厂文教工作的决议》、《关于机关学校文教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决议》、《关于加强荣誉军人教育及娱乐活动的决议》和号召文化工作者向模范革命出版工作者邹韬奋学习的决定。最后李维汉作了《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的总结报告,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致闭幕词。

这次大会标志着边区文化教育工作的整风和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也表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一个长足的进展”,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它为开创边区文教事业的新局面,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