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对中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中央在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即指示全党:“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着保卫苏联、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指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1]。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先后在延安召开过两次反法西斯大会。
第一次是1941年10月26日至31日,“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在延安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日本、犹太、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蒙、回、藏、苗、满、汉等18个民族的130余名代表。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标志着东方各民族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共同斗争中的团结一致,同时将东方各民族的反侵略斗争和解放运动推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会上,印度代表阿里阿罕(又名王大才)致开幕词,提出讨论反法西斯,特别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方法策略问题;讨论怎样团结统一东方各民族、各国家、各党派、各阶级和各宗教团体,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反日的统一力量。会上当场就有35名日本工农学校学生请求参加八路军,并宣布誓词,大会宣读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冀中区国民抗战建国联合会和八路军三纵队回民支队等的贺电。朱德总司令在热烈的掌声中作了总报告。大会通过19个提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代表大会产生“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总盟设在延安,各地设分盟,以加强东方各民族的团结,扩大反法西斯运动,大同盟的宗旨是团结东方各民族的力量,建立巩固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助中国、苏联及一切被德日意法西斯奴役压迫的民族和国家,共同打倒法西斯强盗,为东方各民族的自由平等与解放而努力,大会选举出朱德、林伯渠、吴玉章、李维汉、阿里阿罕、巴苏华、原清志、森健、武亭、蔡畅、桑柏格尔德、默罕、马纳、蔡田、梁金生、桑吉悦喜、乌兰夫等37人为联盟执行委员,朱德任主席,最后,由朝鲜代表武亭致闭幕词,大会园满成功,《解放日报》发表《庆祝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开幕》的社论。
第二次是1942年1月4日至6日,“中国青年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到会代表有上海、香港、南洋、大后方各省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及其各少数民族、各职业界青年男女代表220余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何克全在会上致开幕词称:这个大会表示全中国青年愿意尽一切努力来反对法西斯,愿意与全世界自由、正义、民主而战斗的各国青年站在一起,不仅对于被法西斯奴役下的各国青年寄于深厚的同情,并将不分民族、党派、信仰,团结全中国以及东方青年为实现唯一的目标——消灭法西斯而奋斗到底。朱德在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青年当前做三项工作;(一)要有组织的武装力量才能消灭法西斯,希望全国青年积极参加抗日军队;(二)青年要努力参加生产,储藏经济实力,支持长期抗战;(三)要加紧军事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提高青年的战斗力量。他号召全国青年亲密地团结,建立青年反法西斯民主的战线。会上,冯文彬代表筹委会作总结报告,他讲述了中国青年在革命斗争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荣传统,他指出“团结是消灭法西斯的中心一环”,“法西斯不消灭,我们中国青年的战斗绝不停止!”大会代表们一个个先后登台,用不同的腔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姿态,自由地倾吐着埋藏在心底的衷言,表达着他们对法西斯的仇恨,对黑暗的憎恶和对正义的热爱。大会一致通过八大要案,并发表告全国青年书。为了加强全国青年的团结,大会选举冯文彬、胡耀邦、李昌、高朗山、蒋南翔等19人为临时委员会委员。少数民族青年、日本青年、朝鲜青年、华侨青年各选派代表1人参加临时委员会。全体代表庄严宣誓: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保卫人类的文明,我们誓以至诚和全国青年团结一致,为法西斯主义之死亡而斗争!不到法西斯主义宣告肃清,人类的自由和平得到保证,决不停止斗争。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