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称之为《解放日报》。5月15日试刊,16日正式出版。
1941年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创办于1937年1月的四开四版,三日刊的《新中华报》,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出版于国统区重庆的《新华日报》,出版发行也遇到了重大困难。二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由于形势的骤变,党内“左”的思想有所抬头,在一些根据地的宣传媒体上,出现了宣传报道偏离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违背党的政策和中央指示的言论,这一点更为重要。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统一全党宣传舆论口径,更有力地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毛泽东、党中央决定办一张大型日报,即《解放日报》,并由博古任社长。当时毛泽东在为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关于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内的教育材料。
1942年4月初《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出刊10个月后《解放日报》为何改版呢?博古上任后,虽然提出了要把《解放日报》办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在政治上要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演进,要立场鲜明。但在具体操作中,《解放日报》却日益出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倾向。当时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师哲对《解放日报》内容比例不当很有看法,他认为报纸应该用大量篇幅报道国际新闻,为此写了一个报告向毛泽东反映自己的意见。在1942年1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让人将师哲的报告念了一遍,接着他要大家发表意见,讨论《解放日报》的工作。应该说,师哲的报告成为导致《解放日报》改版的直接导火线。当时,《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对配合当时的整风运动也确实不甚得力。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解放日报》也只是在第三版的右下角发了一个消息。显然,《解放日报》在办报方针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由于《解放日报》已不能发挥党报应有的战斗作用,也未能起到党和群众之间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1942年2月1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工作时对该报提出了批评。他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对我党政策与群众的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解放日报》应把注意力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上面,要反映群众的活动,充实下层消息。毛泽东提议根本改变《解放日报》现在的办报方针,使它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委托博古根据会议的意见,拟出改革方案,提交中央讨论。
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改造《解放日报》的方案。毛泽东进一步对改造党报作了发言。他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报社的同志要了解经过党报来改造党的方针,现在报社的同志没有了解这个方针。报纸必须地方化,要反映地方情形。党报要反映群众,执行党的政策。党性是一种科学,是阶级性的彻底的表现,是代表党的利益。党报要允许同情者作善意的批评。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发出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指出:“党报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把党报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各地方党部应当对自己的报纸加以极大注意,尤应根据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27日,《解放日报》改造座谈会上,毛泽东又发表讲话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能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
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博古总结过去的错误,认真贯彻毛泽东的指示,虚心听取各方同志的意见,进行了艰苦的改版工作。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解放日报》改版获得了成功。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后的第一张报纸与群众见面,其第一版是要闻,以头题发表了边区参议会减轻征收公粮公草的决议;二版是边区和国内,发表了解放区整风动态与抗战捷报;三版是国际,刊登了一些国际消息;四版是副刊。头版头条还发表了“致读者”的社论。社论说: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姿态呈献在读者面前,我们要趁此机会总结一下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这篇社论根据毛泽东和中央指示,从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四个方面检查了报纸的错误,提出改版的目的是要《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报纸的整个篇幅要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改进”。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以后的全党整风中发挥了党报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