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延安支部,1940年7月7日成立,这个组织由在延安的反战日本士兵发起成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争取中日两国人民共同解放的反战进步团体。1940年4月,日本共产党中央驻延安代表冈野进(野坂参三)秘密到达延安后,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设立日本问题研究室工作,协助指导我军的对敌军工作,并着手组织日本士兵开展反战活动。首先以近藤勇三和春田好雄的名义发表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宣言》,由森健、高山进等人正式发起组建,并办起了《士兵之友》。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冈野进协商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筹办日本工农学校,地址在宝塔山下,培养日军战俘。随后,晋察冀、晋西北、晋冀鲁豫等地的八路军先后将一批经过教育、转变立场的日本反战人员送往延安入校学习。1941年5月15日,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正式开学。朱德、傅钟、冯文彬等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参加了开学典礼,朱德在典礼大会上讲了话。冈野进任校长,赵安博任副校长。1943年4月以后,李初梨兼任副校长。学校学制一年,其中3个月预科,10个月本科,也有两年的学制。
日本工农学校不仅是一所教育、改造日俘的学校,也是延安日本人反战活动的组织和领导机关,教育和培养了900名反战战士,他们在延安先后组织了“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延安支部及本部、“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等组织。在这些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积极的反战宣传活动。1944年12月,学校举行了“日军暴行座谈会”,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6月,又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举办了展览会,利用大量图片、照片、漫画和模型等,以日军士兵生活日渐恶化、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腐败的本质及日益深化的阶级矛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毛泽东一连看了三次,并在展览会的留言簿上写道:“看了展览会,学到很多东西,展出的东西很好、很有秩序、很系统。”[1]为了加强反战宣传和瓦解敌军工作,学员们在校学习的同时,还帮助八路军编写标语传单,出版各种日文教科书和宣传品,为八路军教日语等。仅1943年就发行传单32种,小册子及教科书14种,总字数达52万字。工农学校毕业学员都成为日本人反战团体的骨干,成为坚强的反战斗士,有的成为八路军战士。
日本工农学校在开办之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给学校题了贺词。该校以“和平、友爱、正义、勤劳、实践”为宗旨,课程设置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教员有留学日本的何思敬、王学文、李初梨等。学员都是来自前线的日军俘虏,由于深受军国主义的毒害,对他们进行教育是非常复杂困难的。学员入校后,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用日语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主要课程除讲解之外都辅之以讨论,学员们相互启发、鼓励、共同进步,在学校里处处体现着民主自治的精神。在政治上学员们受到某些特殊优待,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八路军供给部尽量保证学员的供应。学员们的课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一段学习,学员们民族偏见逐渐荡涤消失,认识了劳动的伟大,自动参加各种劳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学员们和中国学生、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日本工农学校不仅为日本被俘官兵开辟了一条走向和平、民主的道路,把学员熔炼成反战的战士,而且是一块反战的政治阵地。日本工农学校在日军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争取了大批日军士兵脱离日本军队。随着日俘的增加,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在敌后还建立了日本工农学校晋西北分校山东分校,以及鲁中、鲁南、渤海和华中分校。从工农学校毕业的学员,除少数留校任教外,大部分回到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前线,推动了各地的反战运动。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工农学校开办4年多,培养教育了数百名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8月3日,在王家坪军委大礼堂举行了送别大会,叶剑英出席并讲了话。冈野进则表示感谢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几年来对他们的关怀、帮助与培养。9月中旬,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200多名学员和教员离开延安回国。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42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