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
(1937年8月——1939年夏)

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一所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

抗战爆发后,大批进步的青年学生从各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了适应培养抗战人才的需要,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委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等人筹办陕北公学,并委派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直接领导此项工作。陕北公学1937年8月开始招生,11月1日开学,校长成仿吾(1937年8月至1939年1月),副校长李维汉(1938年3月至7月)。校址在延安清凉山南麓。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短期培训干部为主,重点培养抗日军政干部。

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关中旬邑县看花宫开办陕北公学分校,校长李维汉(1938年7月至1939年1月)。1939年2月,陕北公学总校迁到关中旬邑县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校长成仿吾(1939年2月至夏)。合并后的陕公,其主要任务是办大学部,培养行政、民运及文化方面的高级干部。陕公大学部,学习期限定为一年。课程规定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革命运动史、哲学、马列主义,以及专题讲座三民主义研究、世界政治、战区政治工作、游击战争等。

1939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到晋东南的决定》,由陕北公学本校、抗日军政大学本校以及华北联合大学共5000余人合编为一个纵队(即“八路军第五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员,率队挺进晋东南根据地办学。

1939年冬,为了培养更多的抗日军政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恢复陕北公学,校址设在延安城北的小沟坪(即后来的中央党校校址),又称“后期陕公”,校长李维汉(1939年冬至1941年8月)。1940年,陕公改变学制,成立师范和社会科学部,分别培养师资、教育行政干部、抗战民运干部。“后期陕公”在领导体制上成立了校董会,成员共九人: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李富春、高岗、张仲实、李维汉。1941年8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办大学,将后期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延安大学。[1]

陕公前后办学近四年,培养了大批抗日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对陕公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公是代表着统一战线,陕公是一幅进步的缩图”。

[1]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