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革命根据地

大革命失败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陕西人民,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没有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吓倒,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在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燃起了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党组织坚持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最后形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惟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武装斗争席卷三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着政治形势日益恶化,中共陕西省委派常委李子洲前往武汉向中央请示工作。此时,正值中央八七会议刚刚结束,李子洲两次向中央汇报了陕西的情况,听取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李子洲回陕后,中共陕西省委于9月26日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传达、讨论了八七会议决议和中共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通过了《接受中央八七决议案及其指示之决议案》和以反冯玉祥为中心的九个决议案,提出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指导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创建农协政权。从此,在省委领导下,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燃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熊熊烈火,相继爆发了清涧、渭华、旬邑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在其影响下,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摧毁了国民党的县、乡政权,红色政权在三秦大地崛起。

为策应渭华起义,形成全陕总暴动的局面,三原、泾阳、礼泉等县开展了以“交农”为主要形式的武装围城斗争;发动了麟游、澄城、咸长等武装起义。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陕西省委投入较大力量在国民党的地方部队中组织了麟游起义、甘肃两当起义、凤翔路口起义、靖远起义、西华池起义、蒿店起义,蒲城的晋王、永丰起义、耀县王泰吉起义、佳县木头峪起义、安康起义、郭宝珊起义、长安引驾回起义等数十次起义和兵变。由于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缺乏斗争经验,加上受中央“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这些起义都先后失败了。但是,在革命转入低潮,反动派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斗争陷入严重困难的时期,陕西党组织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表现了党和人民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打击了敌人,锻炼了干部和群众,撒播下革命的火种,对于后来陕西革命运动的发展、工农红军的组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陕西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开辟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中共陕西组织在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从1932年前后开始的。在四周白色区域和白色恐的环境中,中共陕西组织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先后建立了渭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陕南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等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为后来迎接党中央结束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和革命走向最后胜利的出发地。

渭北革命根据地 渭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由中共渭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的根据地。它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包括富平、耀县、泾阳、淳化、高陵、蒲城、白水等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750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1928年5月,三原、泾阳、淳化等地农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交农”与武装围城斗争。1930年夏,中共陕西省委渭北巡视员黄子文与省委西路巡视员陈云樵在三原武字区组织渭北灾民自救队,杀恶差、分财物,开展游击活动。1932年3月,武字区游击队建立,4月改为游击大队,大队长孙铭章,有队员40余人。8月1日,渭北游击队在武字区成立。同月,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黄子祥,副主席唐玉怀。9月,渭北革命委员会(即原富耀革委会)在武字区成立,下设土地、军事、财政、肃反、教育等部。10月初,中共渭北特委建立。特委及渭北革命委员会领导群众建立农会,并在武字区南原分配土地。11月9日,三原、富平、泾阳、高陵、耀县、淳化等县民团和三原、庄里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对武字区发动“围剿”,党、团员及干部五六十人被枪杀。12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贾拓夫在富平恢复了中共渭北特委,不久,特委取消,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刘林生、刘映胜、赵伯平先后任书记。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及渭北游击队先后恢复。1933年3月,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李平,政委金天华。7月,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团,团长黄子祥,政委杨森。红四团为策应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北上,在三原、富平交界处设伏,全歼张德润民团。此时,武字区、富平等地的镇压反革命、分粮斗争基本恢复。1933年8月,国民党渭北“剿匪”司令刘文伯调集六个团以上兵力,对渭北根据地进行“围剿”,大肆捕杀干部和群众,红四团被迫于8月上旬撤离心字、武字两区,转移至陕甘边根据地的中心——耀县照金,渭北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陕南革命根据地 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而由中共陕南特委领导创建的根据地。193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中共陕南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加强农村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南新苏区。同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陈浅伦回汉中,改组陕南特委,陈浅伦任书记。陈回汉中后,与堂兄陈明伦等一起在西乡廷水、贺家山、私渡河一带,以办“神团”为名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同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12月17日,陈浅伦在西乡钟家沟同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红四方面军派刘绪金等人同陈浅伦赴骆家坝组建了川陕边区游击队,任命“神团”头子张正万为司令,陈浅伦为政委,程子文为政治部主任。1933年1月,中共陕南特委作出关于《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造红二十九军的决议》。同时,陕西省委派李艮、杜润芝、孟芳洲等领导骨干相继抵达西乡、城固边区,开展创建红军和根据地工作。1933年2月13口,陕南特委根据陕西省委和红四方面军的指示,将川陕边区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红二十九军创建了西乡城固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改为苏维埃政府,孟芳洲任主席)和南城褒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张书行)。根据地面积550平方公里。在根据地内没收了地主的土地、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4月1日,由于张正万与国民党军队勾结,发动反革命叛乱,致使正在马儿岩开会的党、政、军领导人陈浅伦、李艮、杜润芝、孟芳洲、刘绪金等60余人牺牲。此后,中共陕南特委又先后组建了红二十九军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十等游击大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人民群众共同创建的根据地。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60余万军队,对包括鄂豫皖在内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冲破“围剿”,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5日,先头部队从商南赵川入陕,在白鲁础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入川,连克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城。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成立,主席邝继勋。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2月中旬,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主席熊国炳。经过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战,到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域东起川北城口县,西抵嘉陵江畔,南起川北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川陕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县一级党组织和政权主要有中共陕南县委和陕南县苏维埃政府、中共宁羌(宁强)县委和宁羌县苏维埃政府、中共阳平县委和阳平县苏维埃政府、勉县苏维埃政府、南郑县苏维埃政府。陕南苏区辖有22个区、镇,320个村庄。陕南苏区的县及区党组织机构比较健全,设有书记、秘书和组织、宣传、妇女等部,并设有少共县委、妇女委员会、贫农团、儿童团等组织。1935年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川陕苏区发动进攻,红四方面军撤出陕南向川康边界转移。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人民在红军撤离后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陕甘边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改为陕北游击支队。11月初,陕北游击支队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汇合。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荣子卿、谢子长等人到部队加强领导。1932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将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三嘉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下辖三个大队,400多人。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红二十六军成立后,按照中共中央创建与发展陕甘新苏区的指示精神,以耀县照金为中心创建陕甘边根据地。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同时成立了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周冬至,副主席习仲勋。在特委和革委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同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照金根据地,杜衡违背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决定红二团南下,创建渭(南)华(县)蓝(田)洛(南)根据地,结果部队被打散。7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8月14日,陕甘边特委在照金陈家坡主持召开陕甘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红四团、耀县游击队及王泰吉率领的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乘红军主力西征转入外线作战之际,对照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照金失守。11月3日,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决定撤销临时总指挥部,成立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1月7日,红四十二师成立,师长先后为王泰吉、刘志丹、杨森,下辖红三团、红四团及后来建立的红一团、二团、西北抗日义勇军。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重建,主席习仲勋。革委会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军事、文化等委员会。同时,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宣布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在此前后,陕甘边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华池、庆北、合水、新正、永红、新宁、安塞、赤安、中宜、定边、肤甘、红泉、赤川、靖边、淳耀、赤水等县苏维埃政府(革委会)。

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特委、陕北特委在安定(今子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谢子长牺牲后,西北红军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数万军队的“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

陕北革命根据地 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北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员发动了清涧起义,在韩城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1931年9月,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不日,将晋西游击队改为陕北游击支队。11月上旬,陕北游击支队在甘肃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汇合。1932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成立,翌年改编为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到1934年7月,陕北特委先后建立了八支游击队,红色区域迅速扩大,并出现了大片的巩固区。1934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成立,下辖一、二、五支队,总指挥谢子长。到1934年冬,陕北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二十多支,为建设一支正规红军打下了坚实基础。1935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将陕北红军各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琪。至此,中共陕北党组织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主力红军一个师,先后下辖三个团和数十支游击队。随着武装力量的不断扩大,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1935年1月下旬,陕北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安定召开,宣布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副主席崔田民、霍维德,下设土地、粮食、劳动、财经、文教等部及保卫、贸易两局。根据地内各县苏维埃政权也纷纷建立,先后建立的有赤源、秀延、仲远、延安、横山、清涧、吴堡、绥德、佳芦、延川、延水、靖边、米东、米西、神木、府谷等县苏维埃政府(革委会)。在根据地内进行了土地分配。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神府革命根据地 神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北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府根据地以神木为中心,包括府谷、佳县、榆林部分地区,总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1933年神木就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党、团员发展到200多人,府谷党员约有140多人。1933年10月中旬,神木南区特务队成立。11月,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红三支队成立后,领导群众打击豪绅地主,没收其财物分给贫苦群众,使游击队影响迅速扩大。1934年3月,中共神木县委成立,书记贾怀光。中共神木县委成立后,加强了对红三支队和群众工作的领导,在各地建立了贫农团、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等组织,开辟了一块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的红色区域。9月,府谷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后神府地区又先后建立了二十一支队、十一支队、六支队,各区成立了特务队。1934年9月18日,红三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同日,神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呼子威(后叛变),副主席王恩惠。11月7日,神木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仍为呼子威。在此前后,建立了六个区的苏维埃政权及各乡、村的基层政权。苏维埃政府建立后,领导苏区群众开展了土地分配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清除陈规陋习;发展生产和商业;兴办文化教育;建立群众组织,管制土豪劣绅。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先后调动5000余人,由府谷、佳县分进合击,苏区受到严重损失。5月,中共神府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一阶段,由于工委负责人决策失误,致使苏区大部分地区无法公开活动而转入隐蔽斗争。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决定成立中共神府特委,书记杨和亭。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进入神府根据地,配合红三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神府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4月,神府特区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乔钟灵。7月,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成立,师长王兆相,政委张秀山。到1936年底,神府特区先后建立了神木、府谷、榆林、佳芦、佳北五个县级革命委员会及其所属的区、乡政权。1937年4月,神府特区与国民党八十四、八十六师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结束了神府地区的内战,进入了联合抗日的新时期。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领导创建的根据地。根据地以商洛为中心,包括湖北郧县、郧西,河南卢氏、西峡、淅川,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旬阳等县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1934年1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等率领下,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进入陕西洛南县。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随后,红二十五军主力向郧西、卢氏、洛南、蓝田等地出击,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2月下旬,中共商洛特委和抗日第一军成立。1935年2月,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成立。4月上旬,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山阳成立,下辖镇安县、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及山阳县苏维埃筹备处。5月中旬,中共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共山阳西区区委和牛阳、茅坪等游击队。在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和各路游击师、游击队、赤卫队在鄂豫陕边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到1935年夏季已开辟出东起河南卢氏、西峡、淅川边,西至陕西佛坪、洋县边,南起湖北郧县、郧西和陕西旬阳边,北至陕西长安、蓝田边的一大块根据地。在镇安、柞水、山阳、郧西、旬阳、洋县、商南等全县或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分配。1935年7月,鄂豫陕省委得到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北上西北苏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并留鄂陕、豫陕两特委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后,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于9月9日在商南梁家坟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并两特委为中共陕南特委,统一领导鄂豫陕边的革命斗争,合编各武装力量,成立红七十四师。中共陕南特委率领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边的广大区域内,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取得青铜关、华阳、双石铺等战斗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陕南特委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红七十四师驻防镇安、柞水、宁陕,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原,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根据地的党组织和人民仍坚持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西北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2月至1937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经历了由中共西北工委、中共陕甘晋省委和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三个阶段。1935年6月,西北红军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连成一片,苏区范围扩大到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县,东至黄河的广大地区。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9月17日,鄂豫陕省委、西北工委与三支红军领导在永坪召开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三支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中共陕甘晋省委成立后,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机关,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依然分别领导着两个苏区、29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立即投入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此时,根据地内发生了错误肃反事件,刘志丹、习仲勋等一大批参与创建西北根据地的领导干部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一些共产党员和干部被诬陷错杀,根据地内处于恐慌状态,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却有增无减,西北根据地陷于危机之中。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及时制止了错误肃反,释放了刘志丹等一大批被关押的干部。西北根据地进入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阶段。11月,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配合作战,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中共中央到陕北后,重新调整了西北根据地的行政区划,将西北根据地分设为陕北、陕甘两个省和神府、关中、三边三个特区。1936年5月,又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设立了陕甘宁省,统一由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5月成立了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西北根据地相继改称为陕甘宁特区、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