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西北局由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而成。1937年年初,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取得进展。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中共陕甘宁特区党委,负责特区内党的工作(随后陕甘宁特区定名为陕甘宁边区,中共陕甘宁特区党委更名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194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升格为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1938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工作,尽快建立西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西北革命大本营,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陕甘宁边区以外的陕、甘、宁、青、新、内蒙古各省区地下党的工作。1941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整个西北地区党的工作需要实现统一领导。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1941年5月13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成立西北中央局的通知》,中共中央西北局正式成立,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西北中央局”,简称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西北局”“西北局”。
西北局各常委旧居
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之初驻地在延安城北张崖村,1942年9月由张崖村迁到延安城南花石砭。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先后在安塞县白庙岔、子洲县马蹄沟、山西省临县及绥德义合等地办公。延安光复后,1948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迁回延安,驻王家坪。1949年6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迁入西安。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花石砭
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花石砭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为:研究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状态,研究改进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工作,理顺和统一党的各个组织的关系,统一领导所属各部门(政府、军队、党、民众团体)、各地区工作,以达到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贯彻中共中央政策在陕甘宁边区的具体实行,推动以开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工作方针的陕甘宁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花石砭驻地原来是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校址,有土石窑洞百余孔,呈阶梯形,共四级,分布在山坡上。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于1942年9月由这里迁往西北川的张崖村,而驻张崖村办公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则迁到花石砭,从此这里成为西北局各部委办公和工作人员住宿的地方。
中共中央西北局下设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一段时间称民运部)、社会部(保安处)。常设委员会有党务工作委员会(后改名为监察委员会)、联防军政委员会(也叫军委会)、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还阶段性设有委员会、局、部等机构,最多时下设机构有40多个。其中的一些单位和机构,同中共中央的一些单位和机构是相同的。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为了适应战争形势需要,中共中央西北局一分为二,组成以习仲勋为书记的前方委员会(简称“前委”),以马明方为书记的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与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合署办公),分别领导陕甘宁边区前线和后方党的工作。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陕甘宁边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创造性地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党的地方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党建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为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模式和经验。
旧址于2007年4月开始修复,共修复窑洞46孔,大小会议室各1间。新修了日址大门、参观道路,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维修保护。200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维修开放的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的中心驻地,可供参观的有高岗、习仲勋、马明方等旧居和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会议室、图书馆及小餐厅等日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