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排坐北面南的石窑洞共14孔,是1941年修建的。从前线回来的负责同志,临时在此居住,实际上成为中央高级干部招待所。
1942年12月,刘少奇从华中局回来后,住在中间两孔窑洞里。
刘少奇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春,刘少奇以中央代表身份到达天津,任北方局书记。当时的北方局由于同中央失去联系,“左”倾路线几乎原封不动地在那里保留。刘少奇到达天津后,调查研究,撰写文章,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白区工人运动的经验,系统地阐述白区工作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原则。他正确领导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工作,逐步使我党在华北的工作公开化、合法化,党的队伍得到发展壮大。193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给河北省委的指示信中指出:“我们认为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有基本上的转变。”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认为他是“我党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的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刘少奇在太原建立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机关,担负起领导华北抗战的重任。六届六中全会中央做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后,成立了由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新四军各部队冲破国民党的限制,进一步向敌后挺进,发展抗日武装,扩大抗日阵地,在华中敌后战场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皖东、豫皖苏、皖东北、苏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了苏南、皖中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皖南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在移师北上途中突遭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8万重兵包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皖南事变发生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消灭新四军的图谋,刘少奇于1月17日、18日两次向中央提议,重新“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代军长”。中央同意刘少奇的提议。1月20日,中央军委正式向全国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宣告成立。随即将全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继续坚持长江南北抗战。
1941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改称华中局,同时成立新四军军分会,刘少奇为华中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在1942年2月15日至3月5日华中局召开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做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他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巩固各抗日根据地,加强和聚集力量,以便在适当时机反攻敌人,争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刘少奇与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
刘少奇领导华北、华中抗战功勋卓著,正如陈毅在华中局高干会上所讲的:“他始终灵活地估计形势,能够把整个历史行程的转折点抓住。我想这是马列主义实际运用最精彩的一页,应该成为抗战史上以及我党历史上最精彩的一页。”
刘少奇在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1941年10月,毛泽东两次致电刘少奇,要他回延安,在延安指挥华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少奇回延安途中的安全问题极为重视。1942年2月13日,毛泽东打电报给陈毅、刘少奇说:“少奇返延,须带电台,并带一部分得力武装沿途保卫。”2月20日,毛泽东又致电强调:“护卫少奇的手枪班须是强有力的,须有得力干部为骨干,须加挑选与训练。”毛泽东也许觉得这样还不保险,于是又给在华北前线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去电报,要他派人调查华中到华北沿途道路安全情形,同时要刘少奇再等一等。一个星期后,3月21日,毛泽东把彭德怀关于沿途敌情的电报转给刘少奇,并且又一次强调“必须路上有安全保障才能启程。”1942年3月18日,刘少奇一行化装成老百姓,从苏北盐城启程,经过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历时近九个月的长途跋涉,穿过敌人100多道封锁线,于12月30日回到了延安。1943年3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刘少奇做了《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在政治局与书记处之下设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毛泽东、刘少奇分别任书记。会议决定刘少奇参加中央军委的领导工作,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华中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统由刘少奇负责,同时兼中央研究局局长。从此,刘少奇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中的重要成员。
1939年年初,刘少奇回到延安时,应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的邀请,就有关思想修养的问题,给马列学院做了一场报告,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张闻天认为刘少奇的报告对于广大党员都是迫切需要的,便请他整理成文,发表在《解放》周刊上,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提倡正气,反对邪气”,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在全党整风中,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将这篇文章规定为整风的必读文件。刘少奇在这里居住期间,先后写了《华北对敌斗争的经验》《对华中工作的意见》《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等著作。
刘少奇对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为争待遇、争个人荣誉而纠缠不休的人。刘少奇满怀感触地说:“所谓大公无私、秉公、奉公等等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要把个人的利益掺杂进去,不要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摆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因为话是他说的、意见是他提的、事情是他办的,那就不论正确与否,不能再有异议,否则就是损害了他的荣誉和威信,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甚至是涉及客观规律、客观真理和重大理论原则问题,他不管正确与否都要从个人的尊严和权威出发,不准有异议,那怎么能不使问题复杂化,又怎能澄清问题的实质呢?这是违反科学的,但却是常遇到的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十分警惕。”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刘少奇用这一“最高原则”去教育别人,也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成为自我修养的典范。
今天,当我们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时候,就会明白一个浅显而朴素的道理:一个人只要选择了党,那么首先就意味着他选择了“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