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 开荒养兵
FAZHAN SHENGCHAN KAIHUANG YANGBING

1940年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灾荒,使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干部和战士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

带头参加大生产,为战胜经济困难贡献巨大

面对陕甘宁边区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联防军所属部队在执行保卫边区任务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并成为中坚力量。359旅进驻南泥湾后,不仅很快实现了粮食、蔬菜自给有余,每年上交公粮10000石,极大地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359旅还先后开办了纺织厂、皮革厂、造纸厂,成立了盐业、土产、运输等公司,开办饭店、商店、军人合作社和各种加工小作坊等,形成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模式,繁荣了边区经济。在1942年2月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359旅被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题词赞誉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在军队的带动下,边区的机关和学校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靠自己动手而获得解决的部分占到了整个需要的绝大部分。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717团的三位英雄——左齐、陈外欧、刘转连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迅速扩大到各敌后解放区。1943年,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6个抗日根据地,扩大耕地面积60000亩以上,达到了部分粮食、蔬菜的自给。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与生产建设工作的经验,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先后作出了关于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指示。毛泽东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组织起来》等报告成为大生产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联防军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执行朱德总司令倡导的屯田政策,广大官兵办合作社、开荒种地、养猪养羊、开磨坊、织毛衣、打盐、挖药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与经济封锁,克服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作出了重要贡献。

359旅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1940年底至1941年春,359旅奉命陆续开进南泥湾,一方面加强边区南线的防务,防止和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另一方面在时刻保持战斗准备的情况下,以南泥湾为中心,实行屯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359旅全体指战员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以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鼓舞下,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把昔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与此同时,385旅在陇东分区大凤川,警备1旅在关中,警备3旅在三边和甘泉的清水沟的生产运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闭幕会上,对领导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的22领导干部和3个模范单位进行了奖励。22人中,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有9人,毛泽东亲笔给他们的奖状题词。毛泽东给八路军359旅旅长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给359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给359旅717团政委晏福生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359旅供给部政委罗章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题词“忠实,努力,不夸,不骄”;给边区保安司令部供给部部长杨林题词“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给385旅旅长王维舟题词“心耿耿,为党为国”;为警备1旅旅长文年生题词“生产教育,两者兼顾”;给警备3旅旅长贺晋年题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359旅是三个模范单位中的一个。

1937年3月,关向应与贺龙、王震、周士第在陕北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贯彻了毛泽东确定的“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放在第三位”的方针。边区军民一心,干群一心,他们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及边区政府领导下,建立了化工厂、被服厂、制革厂、造纸厂、陶瓷厂等工厂,最终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繁荣了经济,改善了军民生活,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