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领导办公室旧址
YUANLINGDAO BANGONGSHI JIUZHI

1938年,鲁艺初创后,院长空缺,副院长由沙可夫、赵毅敏担任。1939年11月,中央任命吴玉章为院长,周扬为副院长。从此以后,鲁艺的领导工作都由周扬主持,一直到撤离延安为止。

在延安鲁艺史上,这几位院领导以鲁艺为基地,为创建和繁荣延安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其中,周扬任职时间最长,在鲁艺发展史上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周扬,湖南益阳人,早年曾留学日本。19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左翼文艺运动,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左联文艺评论家。1937年底,他奔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1938年初,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创建鲁艺。1939年底正式担任鲁艺副院长。1943年3月,担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兼鲁艺院长。在鲁艺历史上,周扬是一位极富魄力、才干杰出的教师、院长,又是一位编著颇丰、功绩显著的文艺评论家。

作为教师,他于1938年7月担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后,主讲全校的大课《艺术论》《中国新文艺运动史》。此后,无论职务变化,他一直是这两门大课的主讲。他上课通常没有讲义,甚至没有提纲,但讲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他衣着简朴,常常光脚穿着草鞋讲课,但其渊博的知识、雄辩的才能令听课者无不折服至深。

作为院长,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真正走群众路线,与广大师生打成一片。在学生们的眼里,他是严父,又是慈母,正如当年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不仅认识每个学生,而且知道上次你与他见面时谈过的某一问题,对你最近发表的文章表示一点看法……他对你的一个微笑,会让你迅速地觉得被了解、被关怀。”他丝毫没有特权意识,吃、穿、睡和师生同等待遇,开荒、种地、补衣、缝被,样样走在前头。

作为文艺评论家,鲁艺时期,他卓越的功绩在于他正确地领导了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者、实践者和组织者。1937年底他到达延安后,就着手系统编译马列主义著名作家的文艺论述,撰写了大量对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以期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文艺问题的著名讲话后,使他实现了这一愿望。他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主持编辑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高尔基、鲁迅以及毛泽东的文艺论述编著一起,全书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即: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这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贯穿一脉。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革命文艺指示了新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艺政策最好的课本……《讲话》很好地说明了马、恩、列、斯等人的文艺思想,同时,他们的文艺思想又恰好证实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在致周扬的信中称赞此文“写得好”,说:“你把文艺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了简明的历史叙述,借以证实我们今天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一点是有益的,对我也上了一课。”

文艺座谈会后,周扬带领鲁艺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亲自组织师生下工厂、下农村演出、调研,努力寻找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如何创作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他大力提倡秧歌运动,主张挖掘民间文艺形式,创造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娱活动。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促成了1943年以后一系列优秀秧歌剧的诞生,实现了鲁艺由剧场演出到广场演出的一个巨大转变,实现了文艺走向民间、走向人民大众的道路。也由于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白毛仙姑”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及时组织鲁艺创作并编排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使《白毛女》成为在延安黄土高原孕育、走向世界的一部中国民族艺术的经典巨作。周扬的名字也与鲁艺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演出,这是最后一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