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

(1937年1月13日——1947年3月18日)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从碟子沟出发,经沿河湾马家沟、杨家沟、下里家湾、赵家崖、河庄坪、石圪塔、李家洼、兰家坪、杨家岭、大砭沟口,行走25公里,到达延安城。

进驻延安城,到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城,毛泽东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0年又2个月零5天。期间,除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0日,赴重庆谈判43天外,均是在延安城度过的。

十年间,毛泽东在延安曾14次搬迁住地,一共居住过12处地方。

1937年1月13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由保安县移住延安城,住在二道街罗廷祯家院的东厢房里。因延安抗日救国会的办公处也设在院里,每天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也不利于安全保卫工作,便在一周后,移住在凤凰山麓的李家窑院。这是一孔依山凿成的石洞,坐西向东,高2.6米,宽6.7米,深6.5米,一门两窗。石洞内十分阴暗潮湿,身边的工作人员几次劝他换个地方,他总是说:能有这么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不要再去麻烦老乡了。

由于李家石窑太潮湿,不久,毛泽东患了肩周炎。1937年夏,毛泽东移住到距李家窑200米左右的吴家窑院。这是一排4孔坐北向南的石窑洞。后来又新建了瓦房9间。毛泽东住处为一进两开的窑洞,中间一孔是会客室,会客室左右有过洞与另外两孔窑洞相通,右为办公室和寝室,左为书报室。

毛泽东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就是在这里写的。

1938年11月20日日寇飞机突然轰炸延安城,中央机关与市民连夜向城郊各山沟疏散。毛泽东及中央机关移住城北2.5千米处的杨家岭。

在杨家岭,毛泽东先住在崖窑沟的1孔已破旧的土窑洞里。一个月后,搬到村后鲁丁英家院中的1孔接口土窑里(即现在开放的杨家岭毛泽东旧居)。1939年4月下旬,由鲁家院移住百米外半山腰的3孔接口土窑里。

1940年秋,杨家岭开山炸石,相继修建中央办公厅楼和中央大礼堂,环境不安静,毛泽东临时搬到城西北7.5千米处的枣园,住农民申有安家的5孔窑院。

1942年春,枣园大兴土木搞修建,毛泽东又搬回杨家岭,住14孔窑院(亦称中央干部招待所)北头4孔。冬,枣园工程告竣,毛泽东正式搬住枣园。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指导了敌后抗战,领导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会见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重要客人;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40篇。“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就是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时讲的。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因过度劳累,身体欠佳,便由枣园移住城东10千米处的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约两个月后,身体好转,又移住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王家坪,住桃林旁的两孔石窑。

1946年7月底,毛泽东身体恢复,又移住杨家岭14孔窑院北头4孔。

1946年10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杨家岭建筑物多,易被敌发现,毛泽东便移住枣园后沟水草清的一排土窑洞。

11月下旬,国民党飞机轰炸枣园,并发现了水草清旁边的大礼堂。1947年1月初,毛泽东由枣园后沟移住侯家沟。中央警备团团部在这里,任弼时也在这里养过病,有坚固的防空洞。约一星期以后,为了便于指挥延安保卫战,毛泽东又迁往王家坪。

在王家坪,毛泽东先后撰写了《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34篇。

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由王家坪最后撤离,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在此期间,毛泽东教育毛岸英到农村去上好劳动大学,撰写了《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篇。

1947年3月18日黄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