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门正上方挂着一幅毛泽东在此窑洞前的照片,双手叉腰,目光中透着坚毅。这是毛泽东的会客室。
贝特兰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邀请访问延安的第一位英联邦国家记者。在这里,毛泽东与贝特兰多次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这些谈话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题为《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谈话署的日期是1937年10月25日。詹姆斯·贝特兰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讲述了在这里与毛泽东会见的场景:“在窑洞的拱顶下面,蜡烛和油灯的灯光闪烁着,铁制的文件匣排放在格子窗下。毛泽东有时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有时用手指轻轻抚摸着自己高高的前额,有时敲敲下颚上那颗吉祥痣,在我看来似乎是料事如神的圣贤和诸葛亮的化身。”“我只能这样说:在我所曾见过的人当中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在智力,在集中的意志力,在对整个远东政治的从容自如的掌握上,给过我如此强烈的印象。”
白求恩在延安
白求恩在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1938年5月,白求恩率援华医疗队从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夏,朱德、毛泽东和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尼丝·史床特萊在延安
1938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援助中国抗战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同他进行长时间的亲切谈话,马海德承担了翻译工作。毛泽东热烈支持白求恩建立战地医疗队的提议。谈话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2时。白求恩在延安住了一个多月,视察了边区医院并诊治伤员。他被邀请给抗大学员和延安的干部做报告。1938年5月,白求恩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次年,不幸以身殉职。噩耗传来,毛泽东极为悲痛。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将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了《学习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篇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纪念白求恩》。
1938年清明节,张国焘来到这里,提出准备去中部县(今黄陵县)祭扫黄帝陵。毛泽东同意了。谁也没有想到,张国焘这次来是有预谋的行动。他以祭扫黄帝陵为名,直接跑到西安,然后由国民党人员接应到了武汉,投奔国民党。虽然经周恩来的极力劝说,但也未能挽回。此后,张国焘的妻子找到毛泽东哭诉,说是想去武汉劝张国焘回来。毛泽东同意她去,并嘱咐把孩子也带上一起去。事后,毛泽东说:“这是一件丑事,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