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

将台堡地处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

温润过渡类型,位于葫芦河中断半干旱温和农业气候区域。季节特点是春晚、夏短、秋深、冬长,气候特色是春不暖、夏不热、秋早凉、冬严寒。

全乡土地面积168300亩,以黄土丘陵地为最大,面积为100197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9.5豫;川地次之,为38487亩,占22.86豫。全乡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胡麻、土豆为主,间种其他作物。将台乡辖16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行政事业单位20个,企业单位9个,学校18所,其中完全小学16所,中心小学1所,中学1所。

2006年全乡总户数4725户,总人口25472人,其中女12442人,回族4736人,城镇人口316人,农业人口25156人。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11916人,其中农林牧劳动力6491人,二、三产业劳动力5425人。全乡耕地面积72571亩,其中水浇地17576亩,山旱地54995亩。粮食总产11746吨,油料总产687吨,农民人均有粮467公斤,农民人均收入2236元。大家蓄存栏6933头,其中牛5789头,猪存栏5539头,羊存栏6145只,家禽存栏13580只。全乡农林牧总产值4745.2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207.69万元,牧业产值1421.53万元,林业产值116万元,非公有制二、三产业产值6847.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72.75万元,全乡社会总产值11592.42万元,全乡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大项,总计投资4839万元。

1996年10月22日修建,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碑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矗立在将台堡东侧,雄伟壮观、引人注目,吸引游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会师纪念碑广场东侧,市场宽阔,南北两侧商贸楼拔地而起,生意兴隆,西侧是将台古堡。中静公路穿插而过,乡政府驻地靠近公路50米处,院内整洁,松树郁郁葱葱,环境宜人。将台堡现今已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进入大部分农户,相当一部分家庭的交通工具由过去的自行车变成摩托车和小车,二牛抬扛耕作逐渐被手扶拖拉机、三轮时风车和四轮东方红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化车辆所代替。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村有小学,乡有中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98%,“两基”攻坚目标已实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将台堡走出的大中专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走进了中央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有的走进了军营,有的出国深造。尊师重教,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已形成良好风尚,将台中学成为邻近六乡镇回汉学子求学深造的摇篮。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保证,看病难问题基本解决。科技兴农的思想蔚然成风,计划生育的思想逐渐树立,群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火队日益活跃。将台堡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市场繁荣,生意兴隆,物价稳定,交易平等,逐渐成为邻近6乡(镇)的集市贸易中心。总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将台堡人民在长征

精神的鼓舞下,继承红军光荣传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日将台堡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成册之际,掩卷凝思,感悟良多。读懂了长征,才读懂了人生如何走向崇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年,多少热血儿女怀着一腔精忠报国之志踏上了长征路,踏上了与民族同荣辱、共存亡的革命征途。战争,把他们原来风平浪静的命运之舟抛向了时代的急流险滩,而他们创造的长征奇迹,为长夜漫漫的中国送来了黎明的曙光。可以说,他们走出了人生的壮美、国家的希望,融入崇高事业的人生和牺牲,获得了永生。国家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国家、个人,血脉相通,息息相关。每一个时代,都是最优秀的民族儿女,去完成这个时代最崇高的重托,最伟大的使命。73年后,当我们纪念长征胜利时,我们已经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才能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长征,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铁骨担当,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一起去思考,和自己的祖国一起去战斗。将台堡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军文化的重要资源。值此红军长征胜利73周年之际,《将台堡会师》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谨以此书献给参加长征和将台堡会师的革命先烈,红军将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深表怀念。作为红军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它在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西吉红色旅游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该书收集整理史料18篇、文章24篇、回忆录8篇、日记6篇、电报3份、信件1份、图片70张、题词41幅。

《将台堡会师》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区、市、县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该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编辑人员在整理过程中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中央档案馆提供原电报复印件,对编入该书的有关史料、文章、回忆录、日记、电报、信件的作者和单位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有限,收集资料不够,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见谅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