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真刀真枪打鬼子

—访新四军老文艺战士孙琳

林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将永志不忘的日子里,笔者有幸采访了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全过程的新四军老战士孙琳前辈。孙老当初当的是“文艺兵”,现在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齿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听了笔者的来意,欣然接受采访,激动地讲述了1942年——参加抗日

—1943年他在苏北盐阜地区槐安县,工作的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并建议说:

“你要写我这段经历,就把标题叫作‘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真刀真枪打鬼子’怎么样?”真乃画龙点睛,笔者毫无异议,欣然接受。

孙琳原籍山东,生在上海。六岁时生母去世,八岁时父亲娶了继母。继母是位失业的小学教师,赋闲在家,因而常常教孙琳和他的小妹妹读书、写字、唱歌、背诵唐诗,使孙琳和他的妹妹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十二岁的孙琳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狂轰滥炸。闸北方向漫天浓烟翻滚,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炸成一片废墟,烧焦的碎纸灰像千万支蝴蝶漫天飞舞,令人触目惊心。日寇的侵略暴行激起全上海、全国人民反抗的怒火。上海军民同仇敌忾,全国人民一致声援,掀起抗日救国的怒涛。上海各界民众总动员,唱着现编的歌:

“挖战壕,送子弹,抬伤兵,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大家一起努力干!”

十九路军将士士气高涨,与日寇展开殊死拼杀,使小小的孙琳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有一个汽车司机的故事更让小孙琳刻骨铭心,永志不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后来上了我国的小学课本。课文是这样说的:胡阿毛是个汽车夫,在上海

“一·二八”抗战的时候,敌人强迫他开汽车运子弹。胡阿毛英勇不屈,把装满子弹和押车的鬼子兵的汽车,毅然开进黄浦江,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上海军民个个像胡阿毛一样,人人抱定决心,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但是,令人气愤的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对日寇妥协投降,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淞沪停战协定》,强行把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调离上海,到福建去“剿共”。反倒让日本侵略者的军舰依然留在黄浦江上横冲直撞,日本海军陆战队依然驻扎在上海虹口,耀武扬威。小小年纪的孙琳,受到上海市民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也是既恨日本鬼子,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不满,他初步懂得了只有祖国强盛起来,才能不受侵略者的欺负。

1935年冬,北平(京)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天津的爱国青年学生立即响应,组成了“平津同学南下请愿团”,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孙琳在天津读书,也积极参加了这场抗日救亡运动,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反对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条约。这些条约的基本内容是“华北特殊化”,把整个华北变成日本势力范围,承认大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搞的傀儡政权,使冀察两省大片土地也像东三省一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决不答应的!学生、市民们唱着悲愤的歌曲游行示威。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而国民党政府却在高喊“中日是亲善睦邻”,粉

饰太平,搞妥协投降。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染满志士的鲜血。

为了拯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英勇战斗不歇。

祖国的东北已沦亡四年,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煎熬。

失掉自由更失掉饭碗,屈辱地忍受着敌人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踏进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啊卑鄙的投降,忘记了国家更抛弃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