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九·二七大“扫荡”

日军九·二七大“扫荡”

1942年9月27日,边区负责人正在范县白移阁村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全边区的秋收工作,要求部队帮助农民快收、快打、快藏。会议刚开始不久,突然得到南进支队的情报,说日军集中第三十三师团、第五十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和伪军1万多人,附坦克10余辆,分兵8路向中心区进行“铁壁合围”,妄图消灭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司令员杨德志得到消息后,立即终止会议,布置分兵转移。

冀鲁豫边区抗日军民区对付过敌人的多次“扫荡”,对付敌人的“铁壁合围”,这是第二次,没有时间想出什么新方案,只能按照惯例,分兵突围,跳出合围圈。杨得志率领军区机关和区党委机关转移至外线。教导第三旅、南进支队、回民支队的主力也各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段君毅率领行署机关转移到道上一带,也脱离了险境。南进支队直属后梯队、第二十一团第十二连、抗大分校校部、陆军中学等几个单位因情况不明被压缩进敌人的合围圈中,中心区各县、区的党政民机关工作人员、后方工厂、医院以及许多群众也被合围进去。教三旅政治委员曾思玉率领的教导队和第七团第一连、第八团一连,在参加军区训练比武大会返回部队途中,被合围在范县的甘草估堆一带。教导第三旅第九团第一连在押运棉衣途中,也被合围进圈中。

被包围在合围圈里的部队、机关发现敌情后,即带领群众分头突围,陆续突出一部分,但大部分仍被围在圈子里。9时左右,日军飞机一架一架地从远方飞来,像穿梭一样在军民上空疯狂地俯冲扫射、轰炸。地面上,敌人和被敌人胁迫的老百姓,打着大小不同的红、黄、蓝、白、黑各色旗子,向合围地区开进;敌人的坦克越过一条条抗日道沟,颠颠簸簸地爬行着;骑兵部队打着黑色旗子,在开阔地里穿来穿去。中心区的群众从未见到过如此场面,显得十分惊慌。他们呼儿呼女,满地里乱跑,到处是一片凄惨的呼喊声。随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密集的人群中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中午,敌人展开战斗队行,开始压缩合围圈。敌人每到一村,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凡敌人经过的村庄,都是浓烟滚滚,烈火冲天,哭声、骂声和猪羊牛的哀鸣声扰成一团。下午3时,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后都集中在甘草估堆附近。在这块方圆不到3公里的沙滩上,人们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藏身,军队走一步,群众跟一步,军队走到哪里,群众就跟到哪里,人群把抗日沟挤得满满的,指战员看着这些生死与共的群众,个个义愤填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为了尽快突破敌人的合围圈,曾思玉把所有部队集中起来统一指挥,一面保护群众,一面伺机突围。

曾思玉冷静地观察、分析着敌情:东北方向有敌人的骑兵和坦克,是用来卡脖子的,不能硬碰;西北和西南方向,从第一线到战术纵深,均有红、黄、蓝、白、黑各色的旗子向合围中心地带移动,看来是敌人的主力;只有东南方向距部队、群众千余米的地段,有日本的膏药旗和几面红色的小三角旗子停在那里,在纵深处看不到其他旗子。原来日军判断八路军不敢从河滩上突围,搞的是一线式配置。曾思玉判明敌人的部署尚未调整就绪,决定动员部队坚决突围。他命令第八团参谋长王晓波带领部分部队沿着正南道沟,利用苗柳棵、大麻籽棵接近敌人,集中兵力、火力,发挥刺刀、手榴弹的近战威力,采取突然动作,向东南方向的敌人猛烈冲击。用准确的火力压制住敌人,保障突围成功。正手忙脚乱地在苗柳棵下挖工事的日军,发觉了八路军的企图,立刻用机枪、掷弹筒一齐猛烈射击。经过一番激烈地厮杀,第一次突围没有成功。

曾思玉调整部署,命令所有部队利用道沟就地展开,各连的轻机枪集中起来,射手将机枪挂皮带端着射击,步枪上刺刀,手榴弹一律打开盖子,听冲锋号声,所有的轻机枪、步枪、掷弹筒对准日军的膏药旗,在900米宽的地段内向黄河南岸的杨集、李集方向进行突围。经过短暂的动员和准备,曾思玉让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随着昂扬激越的号音,八路军按照曾思玉事先的部署,一齐向苗柳棵下的日军开火,勇士们同时跳出道沟,如猛虎下山一般,随着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阵地。敌人的机枪顿时变成了哑巴。部队一鼓作气,在敌人阵地上同日军展开了生死搏斗。这个地段的100多名日军,被打的死得死、伤的伤。敌人的合围被撕开了一个大缺口,被围的群众扶老携幼,踩着日军的尸体,紧随部队,潮水般地涌出了合围圈。

194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11月2日,边区党委召开全区高干会议,决定实行第三次精兵简政。黄敬还提出

“全边区要开展高度分散的敌后游击战争,实行敌进我进,扭转敌斗争的被动局面。”担任第二地工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的段君毅和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共同研究决定,组成以吴忠为支队长、邵子言为政委的百人挂零的小分队,深入到昆(山)张(秋)地区开展游

击战争,取得经验后,指导全边区的对敌斗争。小分队的人员十分精干,个个都是分区领导亲自选送的。吴忠本来就是一位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骁将,邵子言原任昆山县委书记,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活动起来十分方便,得心应

手。今天他们拔掉了梁山地区的敌军据点,明天又跳到东平地区端敌人的炮楼。当敌人调集大军围剿他们时,他们又跳到另一地

区去打击汉奸,为民除害,搞得这些地区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每攻取日伪军的一个据点,除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召开群众大会处决外,其余一律教育释放。不少伪军为给自己留条后路,变成了“人在曹营心在汉”的人,还有许多变成了八路军的“内线”,经常向小分队提供情报。到了1943年的夏季,小分队有了较大的发,达到800多人,下有4个分队,完全打开了中心区东边的局面,将原来的敌占区,变成了边区的游击根据地。

冀鲁豫区党委、军区把昆张支队的经验,大力加以推广,在全边区先后组建142支小分队,相继深入到敌占区或接敌区,开展对敌斗争,整个边区的形势很快得到了改观。到了1943年的下半年,边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完全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同年的11月16日,杨得志集中了全边区的主力部队,奇袭八公桥,端掉了伪军孙良诚的司令部,歼敌3200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此以后,冀鲁豫边区的形势走进了日新月异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