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志不忘的记忆(三则)

永志不忘的记忆(三则)

张若冰

一南山犹有忠魂在—

纪念坠落的年轻陨星

1935年,我脱离了家庭,辍读。正值日寇侵占东北以后,华北正在吃紧的时候。汉奸以殷汝耕为首的群魔蠢动,为满足日本

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而鸣锣开道,意欲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为日本当开路先锋。华北风云日紧,爱国青年们离开了课堂书桌,投向抗日爱国的洪流之中。他们的热血在沸腾,青春烈火在燃烧。

我的高三班同学傅先甲和陈澍华,毕业后共同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文学系,又是共同辍读投身于抗日救亡爱国运动。

傅先甲,四川人,自幼身体就很弱。可是他是绝顶的聪明。在课堂上看他似乎不太注意听讲,多半时间是看小说,或是画漫画。但是每到考试,他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全市数学考试上他还得了个第一。他的性格开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自我认得他的时候,就见到他的身上永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而且非常不合适,腰身太肥,同时袖子又特别长。经常见他甩着长袖比比画画,使人忍俊不禁。他是一个不拘小节,又有思想见识的青年人。

我从他身上得到了爱国的启蒙、正义的引导。他是我的好同学,也是我的战友,又是祖国的好儿子。

他虽然担任学联中的重要工作,但是从来都是守口如瓶,片字不谈他的来龙去脉。由于信任和尊重,我也从不多问一句。

首先他把我介绍到东北大学,正式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不久解散,我就转移到东北女作家协会。我曾经从他那里得知了中国工农红军通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亘古未有的精神,胜利到达了陕北。他还借给我苏联的小说,而且还赠送了我一本精装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人物诗》。从那本书上,我知道了正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中国,还有一个黎明曙光旭日东升的地方。这本书是我心中的珍品,也为后来去河南搞抗日救亡时,见到魏拱之将军(他是我心中非常崇拜的女将军)面谈,留下了伏笔。

我们共同在前门抵制日货,为东北义勇军募捐。我们共同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及为郭清抬棺游行活动。我们共同

创办了“向导”杂志,同时我们又共同开办了“读者书店”。我们又共同组成七人小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共同学习、互相帮助。

然后我们又共同被捕、入狱。1936年,又因日寇加紧侵略中国,北平当局以曲线救国主张和日敌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万民痛恨!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党在学生运动和各方面的考验后,为了保存实力,为了疏散青年骨干,迅速安排到抗日救亡需要的地方。我由于民先总部的援助,由于狱中二十九军民先战士的维护,终于出狱,被我党市委派赴河南确山县搞民族救亡,以及妇救工作。这些都是和我的朋友傅先甲分不开的。当我离开北平时,傅先甲才从绥靖公署放出来。因为他的背景不同,所受的严刑拷打更重。由于他身体素质本来就弱,再加以残酷摧残,肺结核已经很严重。我很担心他的生命,他乐观地说:“没有啥!我只有几十斤的躯壳,随时都可以扔掉!”他把上级给我

一定在确:的生活补助费交给我(七十元大洋)说

“在确山等着我,山见面!”我们就这样分手,踏上征程。陈澍华为人诚实厚道,不善言词。他是傅先甲忠实的朋友,又

是忠实的侍卫人。我走后接到陈澍华来信,说是傅先甲又遭第二

次逮捕。身体每况愈下,我深为担忧。

我到了确山,并不是所想的那样顺利。我的联系人是确山县县长夫人尚寒影(原系河南开封女师民先队员),我和她素不相识。万没想到她为了保持她丈夫不受政治牵连而动摇退缩,竟置我于一边而不顾。因而我处于人地生疏,走投无路的地位。无奈只有请示北平联系人老曹。通过老曹的帮助,才使我安下心来。在艰苦中独闯出路。在我的诚心感召下,我以实际行动,和老百姓体验、接触,终于成立了确山县妇女补习学校,我担任校长。说起来这校长可实在是难当,没学生,没地址..首先我必须亲自挨家挨户地找,我常常吃闭门羹,同时也看够了很多人的白眼,尝透了多少冷嘲热讽..不管怎样我终于成立了当地公认的合法学校。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就这样,在我的特殊教育方法上,除了以消灭文盲学习文化以外,主要是让他们懂得爱家必先爱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救亡道理。我还专门设了

打靶射击课和爬山锻炼课。到了1937年,我被撤职待查。随后徐子荣(解放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回乡,整顿了县委,就把我安置在确山朗陵中学教英语和音乐。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接连北平告危,华北整个沦陷,一切消息中断。1938年的初秋,秋老虎的天气更是格外炎热。一个傍晚,放了学我和几位老师们坐在大榆树下面乘凉,忽然看见远处走来行步艰难的两个人。渐渐走近,我才发现竟然是陈澍华搀扶着傅先甲。他们身背小包、头发蓬乱。傅先甲依然穿的是那件长袖飘舞的褪了色的长衫,面如青灰,憔悴不堪,瘦得皮包骨头,形同一具活骷髅。陈澍华的布鞋已经张开了嘴。他们见到我只是苦笑,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真挚和满足。

原来北平沦陷,交通被阻。他们没办法只有步行,直到过了黄河,才乘火车抵达确山。一路之上走走歇歇,足足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傅先甲咳血发烧,几次晕过去。多亏陈澍华的细心扶持,才能彼此相见。正因为是傅先甲再次被捕,刑逼拷问,以致肺结核已属晚期,无法挽救。

第二天,我就去了南山医院办手续,让傅先甲立即住了院。医生告诉我,即使极力抢救,也难挽回他的生命。三天以后,似乎像是回光返照,傅先甲对我们说:我倒是不怕,

“死,但是我走的也太早了些。我只有二十二岁的生命啊!我不能跟你们一齐看到小日本鬼子的灭亡,是我最大的遗憾哪!..”当天夜晚,他闭上了眼睛,永远地去了,仿佛晴空上坠落下来一颗灿烂的小星。我们用泪水为他送行。壮志未酬身先死,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我们生者完成!

我们在他坟前立下了墓碑:,又从山

“爱国志士傅先甲之墓”坡上采集了许多野花,向他致祭。

他走了,真的走了!虽然他并没有作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在战场上东挡西杀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他的爱国赤心却是与天地一样永恒不变的。虽然他是一根极普通的小草,但是他却永远受不到大树的遮荫与维护。就这样悄悄枯萎,我深深地为他惋惜。

后来,陈澍华去了湖北均州工作,半年之后,传来他被枪毙(国民党镇压爱国者)的消息。他并没有给大地空间留下他的名字,他们虽然渺小,虽然平凡得毫不出奇,但是我相信在这大好的红色画面上,都有着他们洒下血的一笔。我们理应不能把他们忘记。

二甘洒热血写春秋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牺牲纪实

中日枣阳宜昌大会战,于1940年4月30日开始,6月24日结束。会战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东线作战,为枣阳战役。第二阶段在西线作战,为宜昌战役。日敌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夺枣阳,而在于攻取宜昌,打开通向陪都重庆的大门,因此日军统称为“宜昌之战”。

1939年9月———1940年2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领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部,和其他集团军总司令共同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冬季攻势,使侵华日军陷入泥沼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日敌为了挽回颓局,摆脱困境,以夺取宜昌为目标,发动了世人瞩目的枣宜大会战。坐镇在武汉代号为吕集团的华中日军第十一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制定了两个阶段的侵占计划。即以枣阳为中心,在襄河(汉水)的枣阳布置数道包围圈,以消耗我军实力;第二阶段从汉水西岸两翼包围并攻占宜昌。

1940年5月12日,第五战区各部反攻枣阳,日军向枣阳以南退缩。此时,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将军亲率总部特务营及第七十四师主力驰往宜城南瓜店堵击。5月15日,日军一部由峪南窜至方家集,张自忠率部竭力围歼。不料这天有日军一部三四千人,

火炮20余门,飞机30余架助战。向南瓜店附近发起进攻,企图夺路南逃。张自忠率领第七十四师、骑九师以及总部特务营与敌激战,伤亡惨重。次日晨,日军将张部包围,张自忠登山督战,指挥所部与敌肉搏,多次击退日兵。张部官兵也大部分阵亡。战至下午一时,日军冲至山上。张自忠身中5弹,一代名将,壮烈殉国。临终时他对随从官兵称:“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中国人的良知!大家要杀敌报仇!”这是中日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以总司令之职捐躯战场的陆军上将。之后,他的遗体由其属下黄维纲军长的第五十九军抢回总部装殓。

张自忠以身殉国,震动了全国上下,震动了鄂西的老百姓,万民痛哭,天地变色。就连侵华日军对壮烈牺牲的上将,也极为叹服,张自忠将军的牺牲为中华民族增添了特有的光辉。

张自忠将军不仅作战英勇、果断,而且爱民、爱兵,都是众口皆碑的。他善于带兵,爱憎分明。他清廉无私,以身作则,不愧是德、武并有的好将军。

每次行军,张自忠将军都要告诫士兵要绕着庄稼走,不能踏坏百姓的一草一木,违者重责。如果路过菜田顺手摘瓜或挖地里的萝卜等物,按违犯军纪论处。但是如果偶尔不慎踏碎瓜菜等物,必须把钱埋到旁边,偿还老百姓的劳动代价。所以他的士兵每到一处从不扰民,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听说他身边有一个卫兵,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生得面貌端正,而且非常忠于职守,善解首长的心意,所以张自忠非常钟爱他。一天,这个小卫兵没事,闲溜到附近的村子玩耍,忽然看到一个年龄相同的姑娘在河边洗衣服,他邪心冲动,跟着这个大姑娘来到无人的地方,竟把他强奸了。姑娘的父母得知后,非常气恼,带着女儿到了驻地,找到张自忠告状。张自忠听罢,当即集合所有卫兵,让姑娘自己认人。姑娘在队列中走了一圈都是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正待姑娘转身之际,忽然瞥见将军背后那个小卫兵,姑娘就指定了他。小卫兵立即跪在将军脚下,边哭边承认了。他拉着将军的衣服,哀求着请求宽恕,戴罪立功。张自忠浓眉耸动,立即下令执行枪决。来告状的老汉惊呆了,又为这个年轻人求情,深悔自己过于造次,竟毁了一个人的生命。

当执行时,枪手都和小兵素有交情,而且又都是射击能手。但由于怜悯他的年龄,以致颤抖的手打偏在胳膊上,大家都以为将军会网开一面,留住他一条命。将军命令抬至医院治伤,待伤势痊愈以后,将军仍然照旧执行。事先挖了一个大坑,把小兵带到坑

:一边挥泪一边对小兵说边,

“你要知道军法无情!你放心地走,你

的老母由我赡养终身,你家的生活由我全部负责。”他说到做到,以后对小兵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就是他只顾国情不顾私情的故事。“将军挥泪斩亲兵”说明他带兵有方,无私无我的高尚精神感人至深。他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他的心全在老百姓身上。最后又以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他是顶天立地的民族爱国英雄。他的英灵与日月同辉。他在抗日战争史册上万古不朽,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永不熄灭的灯光

—记深山里的抗日救亡接待站

日寇侵占华北以后,又攻占南京、武汉,继续从鄂东鄂西发起攻势,进攻宜昌,目的指向重庆。我党领导的新四军及游击支队,在大别山一带狙击。国民党以张自忠(三十三集团总司令)及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和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瓒绪的部队为首,共五十万大军正面作战,共同艰苦奋斗。

鄂西一带,处处险山峻岭,到处都有战火弥漫,到处都有老百姓的接应和支持。宜昌战役打响以后,可以看到涤山的小道上和小

镇路边上摆下了老百姓自动设的供水站。不管是过路伤兵,或者是逃难老百姓,都是供水不断。五月天,烈日炎炎,救活了很多人。特别是家属有临产或患病的,老百姓一一照顾,从不怠慢。就连新四军的游击支队,他们在战斗间歇中还帮助老百姓脱离灾难。

从保康、荆门、当阳走过,一路都是大山峻岭,又都是趟不尽的大河。每逢夜深宿营时,就可以看到绿林深处,或者是山岭小镇上闪出来永不熄灭的灯光。那就是抗战救亡期间的临时接待站,也包括了当地居民的保甲所。他们日夜不休息,为来往军人准备粮草、民夫和担架。从不讲价,尽力处理,就是被征用的民夫,也是全凭接应站的路条,按照所去的地方盖印,这还不能算完成任务,然后还要再有下一班接替。而且民夫们自带粮食,不打扰征用的单位。为了抗日救国保家乡,老百姓不讲任何代价,生里来死里去,为抗日救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说那些永留史册的英雄们让后人永记不忘,也可以说是基层的人民永不熄灭的灯光,照亮了战士们的征途,温暖了战士们的心,这灯光是指向胜利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