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光辉的历史

一 光辉的历史

从1931年开始,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临着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严重危险。一些满怀激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学生,铸就了爱国进步的光荣传统。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策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地区发起武装侵略。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东北迅速沦陷敌手。正处于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重压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先后于9月至10月多次发表宣言、通电,号召全国民众“组织起来,实行罢工、罢课、罢市,示威游行”,学生,,“依靠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掀起了抗日反蒋的浪潮,河南开封的学生们也迅速投入其中。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同学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举行了示威游行。向国民党请愿要求抗日,抗议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学生抗日救国会组织和领导学生进行抗日反蒋斗争,并决定实行罢课,沿途散发各种抗日传单,激起工人、学生、商人、市民的同情和支持。张熙如参加了“豫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反日联合会”,投身到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5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使中国处于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北平爱国学生深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们怒火满腔,首先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怒吼。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和组织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随即影响全国。痛感华北危在旦夕,必须奋起救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正式爆发。7月下旬,平津一带流亡学生大批来到河南,留日学生也返回开封,开封知识分子中的救亡力量迅速增长,万马齐喑的局面被打破了。在民众的抗日呼声中,河南当局不得不放宽了某些限制,如“给民众以抗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少许的自由,允许保释政治犯,成立上层分子联络机关的动员委员会”等。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作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开封,抗日救亡学潮更是此起彼伏,十分活跃。当时在开封读书的张熙如被救亡学潮深深感染着,有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这对她后来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的战斗,有直接的影响。

河南历来就有爱国运动的优良传统。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北京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卖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学生们的正义要求,却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的决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各地民族工商业者举行罢市,特别是工人群众的奋起,使五四运动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的伟大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前夕,不断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寄往河南等各地学校,使不少学生耳目一新。五四运动爆发后,学校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他们手持彩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并鼓动农工商各界召开大会,宣传反帝爱国的意义,号召工商各界和城乡人民奋起抵制日货。为使这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学生爱国团还搭台演出反帝反封建的戏剧,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演说,揭露和声讨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政府的无耻行径。这些活动,振奋了民心,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河南各中学的学生在北京学生爱国热情的影响下,每班推举代表两名,组成同学会,带领学生走上街头,集会演讲,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这些历史的光辉,照耀着年轻的张熙如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