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育人培育阳光学生

用“心”育人培育阳光学生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白加栋

案例简介

某高校学生杨某来自于关中地区贫困家庭,父母长期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差。杨某的性格较为内向,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与班级同学及舍友较少交往。在新生军训期间,因其身高优势,入选护卫队。在他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束下生活,到了大学之后,宽松的环境让他如放飞的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同时也不知所措,一直以来,他内心中对于学习的抵触和反感得到了宣泄。军训结束之后,他学会了上网玩游戏,也逐渐沉迷其中。大一第一学期中期,他鼓起勇气向同伴女生表达爱意,却因学习观等不同,两人逐渐疏远。他一度变得敏感、自卑、消沉,连续出现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挂科率达80%。大一学年结束,被学校予以留级处理。虽然我从他进校起就多次与他交流,他每次都承诺改正,但是次次都不能履行诺言。大二第一学期开学初,我联系家长,组织班干部,共同与他沟通交流,要求班级学习好的同学主动带他去上自习,上课时候主动与他坐一起,带他走出低迷,走向了阳光。

案例分析处理

杨某因学习目标态度不明确,沉迷网络而导致学业受挫,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段予以处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杨某问题的产生也有着复杂性:其父母在外打工,家庭贫困,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故不能给予正确的照顾和关135爱,在杨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叛逆期形成阶段无法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这就导致杨某的心理承受力、自控能力以及精神塑造方面存在着不足;在进入校园以后,校园环境的复杂性、成人交际的私密性、师生关系的疏离感都进一步刺激了杨某的孤独和内向,由于没有采用正确的排解方式,再加上自控能力的不足,他在受到外界错误因素的引导下,很容易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产生问题。因其性格稍微内向,导致其与周边人群接触交流较少,又逐步增加了他的自卑与敏感心理。在网络世界中,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解决的学习、生活问题,以此来满足或是充实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看到,杨某的外在行为既是其内在心理的表现,也有着较为长期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解决这种内心敏感脆弱的学生的问题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相关问题的失控和恶化。为此,我采用学生、教师、家长相配合的方式予以解决:

(一)依靠学生,帮助杨某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杨某的相关问题出现以后,我与杨某所在班的班长和宿舍舍长进行了沟通,分析了问题症结所在。我要求班干部在严守纪律的基础上,平时多引导杨某参与班级活动和宿舍活动,并且在其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提供帮助,使他能够切实感到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爱,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友谊观。同时,鉴于杨某情况的复杂性,一方面要求班上同学、宿管人员加强宿舍管理,禁止社会闲散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借宿舍卫生检查之机,对学生的寝室生活、安全、卫生等情况做了全面的摸底,排查了学生擅自在外住宿等问题,从学校制度层面杜绝了学生与外界社会不安全因素的接触。我在后续的几次年级大会与各班班级会议上,多次强调了学校的内外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各方面素养对国家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组织科研创新小组、专业辩论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对于专业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持续关注。

(二)以德育为方法,引导学生走向阳光

我首先对杨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将其行为的不合理性做了说明,并将其入学以来的四个学期的成绩单摆在其面前,指出其丧失学习动力、迷失自我是成绩下滑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将近三年来的全国考研人数、高考人数、毕业人数、公务员及司法考试报考人数和通过率都给他做了分析,指出其所面临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其次讲述了其父母辛苦操劳的生活事实,引发他对父母的愧疚感和同情心,引导他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不仅仅是家庭财产的损失,也是对父母愿望的一种伤害。我要求他一定要深刻反省自身行为,弥补家庭及个人损失;告诫他务必将生活视角转变为学习行为,将个人命运的改变与学习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同时,我在了解到杨某的成长环境后,也清楚杨某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当与其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无关系。我深知其个人敏感、自卑的心态是造成其逐步丧失自控能力、追求外在虚荣的内在原因。我向他讲述了周边一些同学、老师成长的历程,以体验式、代入式的方式将其引入对个人行为的思考中,使他认识到抓住学习机会,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是赢得他人尊重和树立个人自信的重要途径。最后,杨某表示将全面转向个人学习,摒除个人身上存在的种种毛病。为了帮助杨某考研,我也为他提供了考研的相关资料,并且帮他追讨了部分费用,使其感受到学校及老师的关心;另一方面,由于杨某生性内向,我鼓励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安排他参加了社会实践,引导他逐步参与社会和学校生活。在此过程中,我要求他每周写一篇思想汇报,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学习的困惑,也可以是自己心理上的迷茫。我在每周一找他做一次一对一的谈话,对其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三)以亲情为导引,注重家庭培养和亲情感化

杨某的家庭教育也确实存在着某种问题,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理性的教育与引导,很难意识到他在成长中心理上的变化。在杨某的问题暴露出来后,我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解决方法都做了说明,其父母也反思了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错误方式和态度。为此,我与其家长约定,每两周与我交流一下杨某在学校的情况,我要求家长平日多关心一下杨某,保证每周有一次谈话,以亲情感化和家庭培养的方式最终实现对杨某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经过后续几个月的观察,我发现杨某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活动,在学习方面也能够投入较大精力,在大三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与家人、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沉迷网络的现象逐渐得到了改善。

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心理状态的多元性、个人意识的独立性等特点增加了学生管理的困难。就本事例而言,他的行为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与关爱的缺失,学校生活的单调,再加上大学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疏离等问题,都增加了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难度。借此事件的处理,对辅导员处理相关学生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家校结合,共同培育

辅导员老师应该与问题学生家长多沟通,与家长保持通畅的联系,了解到很多他的个人情况。我与他家长的联系比较密切。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应不应该给他配置电脑,一个月为其提供多少生活费,他的父亲都会征求我的意见。而他的一点小小进步,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告知他的家人。一般来说,我平均每两周与他父亲通话一次,每次会保持在半个小时以上。配合家长教育学生,永远都是效果最好的,家长加上学校的监督和教育才能更好地监督鞭策学生,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二)依托干部,及时了解

发动学生干部、党员找他谈话、帮助辅导。从同学的角度不定期地进行沟通,鼓励他尽快融入集体活动中来。辅导员老师需要与班干部及时沟通交换学生情况。学生的错误发生到被处分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我们辅导员和班干部及时了解,及时批评监督,会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会较少处分学生的工作。

(三)用心交流,审慎处理

不定期的找问题学生谈心、与他发短信、在校内网上给他留言,让他时刻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给他,转移他对网络的兴趣。同时陶”情操,增加其文化积淀。要做出处理学生决定,把握不定时,可以多方听取意见,不要急于做出决定,在考虑成熟后才最终决定,领导的意见和同事的意见能给我的工作非常好的思路。

(四)加强管理,深入学生

在进行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深入学生各项事务当中,就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的工作就会非常被动。同时只有及时了解各个班级工作情况之后,才能在做事决策之前有主见,我作为辅导员才能科学合理地做出决定。加强考勤工作能再源头上堵住学生旷课、沉迷网络的情况,让我的工作能够更好地预先开展,及时拯救、教育学生。

点评:读罢白加栋老师的叶用“心”育人,培育阳光学生》一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文中对杨某同学心路历程的叙述。老生常谈的一句话:辅导员的工作,平凡而细水长流。要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给予灯塔式的指引,力量虽微薄,但却可以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白老师对杨某情况的了解可以说是客观的、详细的、准确的,关键是他已进入了杨某的内心世界。杨某来自贫困家庭,性格内向,进入大学以后,承受的东西不断在增加。一时间,杨某不知所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学习、生活失去了兴趣。面对敏感又自卑的杨某,白老师选择在他最困顿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效果良好,一是网瘾、学习的问题有所改善,二是帮助他找到了迷失的自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白老师做到了三点:一是发动家庭和班级的力量。以亲情为导引,让家长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沟通方式。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亲子关系。二是理解和共情。白老师知道杨某的情况后,并没有先入为主地贴标签,而是真诚地了解杨某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处境,从杨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他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说,白老师用心和自己的爱赢得了杨某的信任。三是改变认知。白老师通过每周一次的谈心谈话,对其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解答,引导杨某慢慢认识到自己问题的症结,陪伴杨某一起成长。

成长的道路上总是磕磕绊绊,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不要急于贴标签,并在他们迷顿、困惑的时候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就会为他们开辟一番“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广阔前景。

点评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武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