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网络走向校园

走出网络走向校园

——一则由网络问题引发的案例思考

化学与化工学院韩盟

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作为培养肩负未来建设使命的大学生的摇篮,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尤显重要。而我们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几乎所有辅导员都爱自己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素质,在大学阶段获得真正的成长。然而就如同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良莠不齐,不少辅导员兢兢业业,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钥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把握人成长的规律,没有按照规律来促进学生成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导师,首先应该把握人心理成长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心理环境;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了解他们共有的特点,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最后是分类引导成长,从集体到个体贴合实际的引导学生成长。现举本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与广大师生朋友共鉴。

案例简介

L同学,男,我院化工2014级学生。上了大学后,迷恋上大型网络游戏叶英雄联盟》,开始阶段经常在宿舍使用自己的电脑打游戏,长达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后来觉得自己的电脑的配置不够高端,宿舍的网速比较慢,于是“转战”网吧,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或者下午在校园旁边的网吧上网,后来发展到周末晚上通宵,在网吧叫外卖,就在那个脏乱的环境里吃饭;上网累了就直接躺在网吧的椅子上睡觉,住在网吧。而且经常旷课、逃课回宿舍观看职业选手的各种联赛,却毫无学习的热情。甚至以考证为借口向家里谎称学校收钱,把骗来的钱都用来在游戏里充值,购买高级的装备,或者用来升级游戏中的虚拟技能。时间一长,他与班上的同学都生疏了,在班级也没有好朋友了。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没有学习积极性。有时间他也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可是由于他在网络游戏方面中确实有天分,操作特别流畅,外边的网吧经常组织一些网络游戏比赛,所以其他网友总是千方百计找到他,因为他不“出征”,他们的队伍就无法获胜。无奈,L同学躲不过,于是一发更不可收拾。虽然在现实中已经找不到成功的感觉,但是在网络游戏中他是绝对的“大哥大”,一些人乐意与他组队,就这样,他一步步地走向网络的深渊。案例分析网络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它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空间,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及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家庭、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网络成瘾的原因非常复杂,与青少年成长过程紧密相关的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也应得以重视、值得探究。

1.自身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新鲜事情,而相当大一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网络,青少年对身边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刚开始接触网络时或许只是想获得最新的资讯,与朋友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但久而久之,缺乏一个正确的向导,就会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挫败和失落

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有些人遇到挫折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自闭,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而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聊天、游戏的双方在现实中是不认识的,不了解各自情况的,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人,都会试图在网络上去寻求自信心和满足感。

3.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增大,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采取不过分干预的态度,但有些父母过于放任,而且大多数父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回家面对的就是父母的批评,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大,就想找个平台去释放一下,从而沉溺于网络。

4.社会因素

政府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网吧经营者默许未成年人进出网吧;商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问年龄和身份,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上网;网络游戏业的发展缺乏监管和限制;传播媒介对于网络游戏的大力宣传,必然使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掉进网络游戏的漩涡中。

辅导过程

(一)调研访谈,了解情况

在课余时间,我及时到公寓楼找到L同学的舍友,向他们详细了解情况,经详查,知道了他的父母是很传统的农民,识字不多,与他的沟通也很少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内向、自卑的性格。刚入学时,在班里,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从不主动与别人打招呼,对于班级的集体活动也是能躲就躲。可自从接触网络后,就开始旷课,后来连班级的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了。我觉得L同学的沉迷网络行为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很多,一时间难以调整过来,并且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不了解,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继而对学校生活也感到枯燥乏味。而网络虚拟游戏恰恰可以让他“放松”“满足”。

(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规划生活

我与他进行了交流沟通,认真地谈了一次心,面对面地提出了问题。我发现他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感觉前途迷茫,加上化工的课程枯燥而且繁重,知识不好掌握,就产生了懒惰心理;另一方面,他也坦言自己定位太高,高考之后的巨大落差,更加激发了他的厌学情绪。所以我给他积极进行分析,对他大学三年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规划,并制订了一系列的学习、生活计划,从规律的作息时间到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了解专业美好的前景到培养学习兴趣。一步步的给予指导。发挥教育的优势,把L同学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

2.联系家长

通过前期了解,发现L同学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父母严重缺乏交流沟通,周末也不给家里打电话,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学校的任何信息。我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分析了此同学沉迷网络的深层次原因,对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父母要学会在真实生活中做他的知心朋友,倾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多与他聊聊天,平时多关心一下他,对待L同学,不能要求过于严苛,同时我告诉他的家长,气急败坏地指责无济于事,而要慢慢实现该生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良好过渡。

3.动员同学

我对L同学所在宿舍和所在班级的班干部进行思想动员,发动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学业上帮助他。因为他们其实才是和L同学接触时间最长的,也恰恰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彼此利于接受。我让同宿舍同学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班干部通过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帮助L同学多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融入班集体中,从根本上影响他的性格和习惯,让他和网络说再见。

(三)持续关注,有效沟通

要从根本上戒掉网瘾,不能操之过急。结合着为他制订的一系列计划,我由开始的一周和L同学谈一次话,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以及在实施计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他进行解决,到后来的两周进行一次,再到后来的一个月进行一次,循序渐进地帮助他戒除网瘾。

辅导成效

经过近三个月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其家人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L同学已逐渐走出沉迷网络的影。尤其是在随后的班级活动中,他的主动报名已显现出他性格的转变,并且在平时生活中,他也能主动与同学、老师打招呼、交流沟通,同时为避免其在假期中再次沉迷网络,已叮嘱其家人在假期期间继续进行观察,多与他沟通,引导其参加社团和校园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并展开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指导。

启示与思考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突出,是困扰家庭和学校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而网络成瘾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系统的日趋完善,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业上他们需要借助于电脑进行学习,在生活中他们需要借助网络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网络给他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帮助。但是,网络在方便大学生的同时,也给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从细小处去感动学生。我从发现问题开始,就对这个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使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关心和关注。我在对待这个学生时,经常通过网络的方式与他谈话,对于他的一点进步都会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逐步建立起自信,逐渐学会了对他人敞开心扉,并且努力为了达到我的预期目的而改变从前的不良生活方式。

2.情理结合的方式。做辅导员光会“以情感人”是不够的,而更要学会“以理助人”,这个“理”就是“理性、理智”。在这个学生的问题上,我意识到首先要解决他的学习问题才能帮助其找回自信,并且逐渐脱离网络。所以我通过一系列详尽合理的分析,帮助该学生制订补习计划。

3.要善于发动学生干部以及普通学生共同参与思想工作。在引导他的那段时间里,我发动了一些与他关系较好的学生干部和“哥们”去“打前站”,将我的一些想法从侧面渗透给他,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4.对于这类学生的关注一定要保持连续性。要保持耐心,积极引导,这样才能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点评:虚拟网络游戏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对青年大学生特别是

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个别学生网游成瘾,以至于远离学业、远离集体、远离亲情,成为问题学生。对此,高校学生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学生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缺失。如何使这些学生从虚拟世界里返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本案例做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渊点评人:延安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舒永安冤

“陈仲伟事件”对医学生的影响

医学院高巍

案例简介

近年来,由于诸多医疗争议、纠纷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医闹暴力事件各地频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院学生。

2016年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口腔科主任陈仲伟在家遇袭身受重伤,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一经媒体披露,此事件迅速在各大媒体报道,除了对犯罪嫌疑人的罪行猛烈抨击外,民众对当下医患关系的话题再一次掀起大规模的论战。有医生愤怒宣称:杀了陈仲伟,每人都是魏则西,患者都是白眼狼浴此次事件,在我院学生中迅速传播,几乎大部分学生都在第一时间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转发,强烈谴责暴力事件,同时自发在朋友圈对陈大夫进行哀悼。还有很大一批同学对选择医学这条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学生在朋友圈戏言,当医生以后也要学习“医用格斗术”,还有学生指出,暴力伤医事件不解决,未来如何安心给病人看病。此事件掀起如此大的规模,与媒体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也与多年积压的医患矛盾有着极大关系。为了引导我院学生形成对医生、对医疗行业、对医患关系额正确认识,我们对此事件进行了以下分析处理。

案例分析处理

1.详细了解事件发展经过,为学生指出其中问题。

据悉,袭击陈医生的病人本身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在砍杀陈医生时完全可能处于精神病发病期。如果确系如此,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医闹事件。然而可悲的是,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在舆论强调的关键词上都是“医患矛盾激化”,然后有意无意地弱化了犯人的“精神病”属性。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而且他们可能无差别,没有理由也不考虑后果地攻击他人。原始新闻称,5月5日之前,犯罪嫌疑人刘某就曾来与陈医生理论。陈医生解释后发现凶手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话,在接触中怀疑刘某有精神疾病,于是报警,但是事情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惨剧发生后,街道方面也表示凶手有精神病史记录。整件事情与其说是医患纠纷,不如说是有精神疾病的暴徒莫名杀害一名无辜者后跳楼自杀。故而首先应该给学生强调的是这不是医闹事件。因此只有还原问题的真相,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2.对部分出现偏激思想的同学进行沟通,确保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此事件。

首先,强调陈医生事件不是医患关系纠纷,而是精神病人伤人事件,从而促使学生不要有“患者都是白眼狼”的想法,不要动摇选择医学道路的理想。

其次,指出本事件被热议的原因,促使其在思想上能够正确认识。

第一,媒体的推动。不得不说,有些媒体没有尽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澄清事实的责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取较高的点击量,使用不恰当的新闻标题,以致事件被热议。从上文中得知,这不是医患纠纷,而是精神病患者莫名杀害一名无辜者事件。所以对即将走上医生岗位的学生要耐心劝导,使之能够端正对患者的看法。事实上,生活中虽有医患纠纷,但是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生本身还是十分尊敬的,因此在教导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一叶障目。

第二,医生的诉求。事实上这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和舆论热议远远超过事件本身所能承载的讨论。医患纠纷、医患冲突十多年来不仅未见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医生长期处于一种高疲劳、高风险的状态,长期的诉求却无处表达。可以说陈医生被前病人砍杀事件作为医生群体长期压力下的一个愤怒的宣泄口,许多医生借此将长期以来所不堪承受的怨怼和愤懑表达和宣泄出来,因此这是事件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与之前“魏则西事件”的相结合。“魏则西事件”被曝光,引发了媒体和舆论强烈的聚焦和关注。尽管莆田系医:的诈骗和掠夺病患并不能代表医疗界,但无论如何都是给医疗界抹黑,并对社会上医患关系带来可以预见的消极效应。透过陈医生事件,部分民众被引导到了医患关系上,促使本身事件发酵,一个伤人事件被扩大到整个社会领域。

最后,召开主题班会,对此事件再次教导,同时不要回避有关医患纠纷的问题,而应该促使学生了解医患纠纷的根源在于什么,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医德”“医术”问题,最终促使他们在二者的培养上下功夫。一个较好的医生,必然是拥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因此在对他们的培养中,双方都不能缺失。

案例后的反思

1.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从此类事件中体会到新媒体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块的传播。事实上,学生从媒体上所获取的知识比较多,但是负面的东西也比较多。因此我们就应该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注意在学生中多沟通多交流,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社会问题正确的观点,以防被媒体引向不正确的道路。

2.此案例虽不是医患纠纷,但是不得回避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医患关系。笔者自身的感受便是,医患关系排除外界因素产生的很大程度在于医生的“医德”与“医术”,当然还有其他外界因素。外界的因素我们无法去改变,但作为医学院的辅导员,我们却可以在培养自己的学生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便是一定要督促好医学生的学习,因为唯有认真学习才能促使医学生未来拥有更好的医术。而道德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唯有在大学期间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才能促使他们在未来拥有良好的医德。拥有了良好医德与精湛医术,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从自身方面避免很多医患纠纷。

对学生医德的培养,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点评: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典型的特征是丧失“自知力”,即不明白自己做什么。“陈仲伟事件”表面上看是“医患关系”冲突,但它与大众理解的“医患冲突”是有区别的,因为当事人处于精神病发作期,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据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约1.73亿人患精神疾病,逾九成未获专业治疗。在“陈仲伟事件”发生后,高老师敏锐地意识到此件事情对医学生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歪曲的认知,甚至出现了专业和职业担忧。考虑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职业期待,高老师及时组织班会,首先就该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阐述,重点强调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行凶者是发作期的精神病患者,不能将他的行为与普通病人的行为等同起来;同时,对部分同学不正确的认知进行了矫正,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职业观;另外,高老师也强调媒体对该事件的推动作用,使医学生能够保持对该事件的理性分析。在整件事件中,高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和觉知力,细致的专业素养,使得“陈仲伟事件”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大减小,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将“医患关系”和“精神病患者及无辜者”做了区分,并对“医德”和“医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奠定了基础。

点评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师张海霞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