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启示

《论语》的启示

近年来,学《论语》、说《论语》热再掀高潮,充分说明《论语》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宋代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评价《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孔子言语一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包含无限道理,无限渗透。”读《论语》,孔子给我的印象是:言行高度一致,表里始终如一,且能示范带头。吸收借鉴《论语》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对于进一步做好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一、以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四科,德行排在第一,其余是言语、政事和文学。《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没有“修身”或“修身”不够,他就没有资格去为官、去治理国家。子曰:“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意思是说,从政者必须有正德,用正德来引导,老百姓才信服。道德、品行是首要标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说,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量,而是称赞它的品德。如果“力”为才能的话,孔子显然还是把它排在德的后面。对于怎么判断德,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说,仁人在付出努力后才收获,这就是所谓仁德。虽然,我们现在在界定“德”方面,包含的内容较多,但不劳而获绝不是德之范围。怎么求德呢,孔子说:“仁德难道很远吗?我要仁德,仁德就来了。”“实现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能凭别人吗?”“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这个优良传统和判断人才的标准不能丢。“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同他站在一起。“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的所在,却不能去追求,有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呀。

二、贵在学习

《论语》开篇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在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的地位,并由此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孔子成年以后的成就,使许多人以为他是天赋英才。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也。”一个“敏”字,道出了自我训练和自学的重要性。“学而不厌”“朝闻道,夕死可矣!”与毛主席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如不及,尤恐失之”。意思是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追上又再失去,强调学习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方能全力以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停滞。子张要学习从政之术,子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意思是说,多听,以消除疑问,多看,以消除疑惑。这提醒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方面,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方面,也不可只在大楼里拍脑袋、想办法,要学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孔子强调六种品德,即行仁、明智、诚实、直率、勇敢和刚强,但他又强调关键在于“爱好学习”,如不爱好学习,这些美德都会流于弊病。但孔子反对唯书,而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也已矣。”意思是说,每天学会些自己不知道的,每月不忘掉自己已经能干了的,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不是与当前所提出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脉相承呢?

三、自我认知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几句文字意思大致一样。强调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职位,而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胜任的能力。这些难道对组工干部和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没有启示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给我的本事是不是复习了呢?凡事先要自我要求和自我印证。然而,现代人很大的一个不足是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差。《左传》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问题是,有的人不怕犯错,不怕党纪国法,错了也不改。对此孔子提出四点要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不凭空猜测,不绝对化,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唯其如此,才能戒骄戒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四、检验业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领导干部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孔子借用《经诗》中的话说:“成以不富,亦祗以异”,意思是说,人的成就不是因为他钱财多,只因为他有奇异的才德。从孔子本身的贡献来说,并不是仅仅只有《论语》和创办私学等方面,多少古代典籍,比如《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经过孔子认真细心的整理才得以流传和发扬光大的。针对鲁哀公将要增加税赋,有若说:“百姓足了,您跟谁一起不足?百姓不足,您跟谁一起足?”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改革发展的成果应由人民共享。“敏则有功,公则说”(办事勤敏就会有功绩,公正了,老百姓就高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着老百姓的利益所在使他们得实惠),就是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充实自己,而不能动不动就向组织提要求、提条件。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可惧?”意思是说,内心作反省,没有久愧于心的事,要愁什么、怕什么呢?孔子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怎样做好政事,重点强调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说,身在职位上不要疲倦怠惰,奉行政事要忠诚。“先之劳之”意思是说,自己实行在前,然后让大家勤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带领着大家,自己走得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干事和发展的速度问题、小利与大利、小事与大事的关系问题,是历来都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图快,就不能达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这番话已成为我们民族智慧的警句。过去一些地方和干部都以GDP增长为根本,是不是形象工程,是不是高消耗、高污染,是不是和谐那是其次。代价太大,成本太大,所以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考核干部,既要看“显绩”,要看“潜绩”,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

五、选人用人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鲁哀公问,怎样做老百姓才能信服?孔子回答:提拔正直的人,把他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信服;假若提拔不正直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服。同样,孔子对季康子说:“举善而教无能,则劝。”意思是说,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其他人也就会勤勉并且能信服了。注重民意,是选好用好人的重要前提。如果偏听偏信,或是按领导的喜好来判定一个人,则很容易出现问题。“舜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人才,选用了皋陶,不仁义的人就从此远去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人才,选用了伊尹,不仁义的人从此就远去了。”这又说明,选拔人才最好从众人中去选,从多数人中去选,优中选优。这大概就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为什么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吧。仲弓问政,孔子说:“举贤才”,仲弓问怎么才能知道是贤能的人而提拔他呢?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意思是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你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舍弃他吗?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知人善任。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见得,因为人得用当其时,所以还要拓宽选人视野,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怎么识别和考察人才,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说,君子不凭言论来提拔人,也不凭人如何去废弃人家的话。“听其言而观其行”,人和他的言语之间不是简单的等号,这都是经验之谈。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说,众人都说他有毛病,一定要去考察;众人都喜欢的,也一定要去考察。这实际是强调了全面、客观、公正考察人才的重要性。“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所犯的过错,各由其本身的性格类别而来。因此,我们要学习从一个人的过错看出他的潜在性格,以及其中所蕴藏的优点与潜能。

六、有效管理

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子曰:“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如果不用制度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制度是根本性的。“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首先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怎样“约”呢,孔子对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遵守礼仪法律和制度规定,就是约。这比得上多少禁令和严禁。《左传》有言:“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问题是,有的人不怕犯错,不怕党纪国法,错了也不改。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干部的自我管理中,交友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一些人犯错就是交友不慎,拉你下水。孔子强调,交正直的、诚实可信的、知识广博的朋友,就有益了;交不正直的、变化无常的、巧言讨好的朋友,便有害了。如果再交些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朋友,迟早会出问题。再说喝酒,“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从不喝醉,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孔子借用古代的史官周任的话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说,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就下来。孟子也说过“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现在的问题是,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还没有有效解决,这确实提醒我们还得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