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认识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强国和人才强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心中有责任,眼里才会有人才;责任感越重,人才意识也就越强。没有责任意识,要么所用非才,要么才非所用。
二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观点。人才不仅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队伍的主体,还包含高级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要摒弃传统的“论知(识)排辈”“论职(务、称)排辈”“论历(学历、资历)排辈”的“名本位”和“官本位”做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识人、选人、用人。
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经常性地开展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其入眼、入耳、入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长期开辟固定专栏(可以是10年)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以及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经验。要把党的人才方针政策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校和中心学习组学习的范围。
二、抓环境
作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还没有经济优势,如何做到留人不流人,力所能及地营造环境、优化环境是当务之急。要通过富有成效的环境建设,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一是要着力营造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服务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
二是营造良好的工作创业环境。鼓励科技人员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或领办企业,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或有偿使用的形式将科研成果进行转让。政府对于领办的企业应给予优惠的税收。要提倡优秀人才先富起来,制定符合需求的政策,进一步引导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使各类人才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
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各级领导要善于做各类人才的思想工作,创造舒心的氛围,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形成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
三、抓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事关全局和稳定。要像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那样建立一套完整规范得力的制度。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按中央要求和本地实际,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并推向市县;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坚持公务员凡进必考和层层遴选制度。要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的聘任权,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要加速企业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定期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在企业内部推进竞争上岗和建立后备人才库;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二是要继续完善制度建设。要组织专门力量,对近年来出台的人才工作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全面审定,需要完善的予以修改完善,应该废止的坚决废止。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自治区重新审定后的法规、制度,对本地、本部门有关政策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三是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咨询决策制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听取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有关方面的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搞好论证,保证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抓培养
第一,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树立新的教育理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抛弃传统教育中的陈旧观念,注重学生的协调发展,即科学与人文并重,共性与个性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基础宽厚。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来。二是要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水平,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四是进行课程革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现实发展的要求。针对创新能力和成功意识淡薄的状况,应在大中专院校引入成功学和创造学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五方面人才的培养。一是党政领导人才的培养,要以增强执政能力为重点,发挥各级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锻炼的作用,配强地方和部门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建立继任计划,选准选好后备人才。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以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为重点,努力培养一批懂管理、有专长、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适应性短期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力度。认真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推荐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访问研修。四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企业、培训机构给予奖励。五是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能够进行职位分析、人才测评、业绩考核和工资制度设计的专业人士极度缺乏,大大影响了人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进程。必须引以为戒,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
第三,要大力加强人才培训工作。要以人才为中心,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培训。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技术和培训理念,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培训设施,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建立地区和部门间“一对一”或“多对一”“多对多”的对口人才培训工作制度。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境外、国外研修培训。
第四,要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各类人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学习已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终身的事情,要提出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新理念的形成,引导家庭、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居民社区发展成学习型组织,它们在发挥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不仅为本组织的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保障本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广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五、抓引进
一是要实行“工作证”或“市民证”制度,构建起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为引进的人才在家属调动、子女上学、户口迁移、住房等方面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引进人才,要特事特办,相关部门要简化程序,谁在这上面拖延、刁难就追究谁的责任。坚持但求所用原则,放宽用人单位聘请兼职人员自主权,自主确定兼职时间、工作方式和报酬。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瞄准前沿科技与市场需求动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来西部创业。对于引进的各类人才,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全面兑现优先优惠政策,做到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专家,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高级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三是引进的人才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能唯学历,同时要与观念、资金、技术、引进结合起来。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涉外部门信息灵、渠道多、交往广的优势,为西部扩大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
四是还要学会用社会化的手段、志愿服务的手段为西部建设广纳人才。例如积极争取中央和东部挂职干部的名额;争取知名专家定期开展调研、咨询活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项目等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论证、评估等方面工作;积极争取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生。
六、抓使用
要用当其长。用好人才,关键要发挥其优势和长处。有人适合做管理,有人适合搞科研,要用其所长,避免出现“人不得其事,事来得其人,用不得其长”,绝不能出现“发一顶官帽,害科学家一生”的事。对于尖子人才,要格外珍惜,注重发挥其特点和专长,不求全责备,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大胆探索。
要用当其需。人人都有需求,但每个人才的需求又不尽相同,有人看重待遇,也有人看重感情,有人看重物质奖励,有人看重精神奖励,有人看重人际关系,有人看重学术氛围。用好人才,要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按需使用人才。外流的人才中,除经济利益因素外,还有职务职称、夫妻分居、住房、子女就业等因素。如果要稳定这些人才,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问题不同处理。
要用当其时。人才不仅具有使用过程的时效性,还具有闲置过程的消耗性。无论哪类人才,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期和峰值年龄。有才不用,过期作废。识人用人,必须抢抓时机,特别是要对“潜人才”大力支持。要建立继任计划,通过培养锻炼,如果是人才,就要及时使用、大胆使用、破格使用。
要用当其贤。要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能;不能任人唯亲、任人唯权、任人唯钱。
要用当其活。机制体制一活,人才工作满盘皆活。人才的使用工作,尤其要这样,做到能出能进,能上能下。
七、抓评价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实践检验的原则,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坚持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
党政人才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在群众认可。不能只侧重经济的增长,还要看社会稳定、精神文明、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政人才,应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既要反映财务指标,也要反映非财务指标。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八、抓市场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人才大市场,进一步办理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要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以及公开发布人才供求信息等服务工作。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做好人才市场管理队伍培训,加大人才市场管理力度。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
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流通体系。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拓宽就业渠道,提倡新的就业观念,将“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改变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状况;鼓励科研院所人才向本行业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九、抓投资
无论是提高人才物质待遇还是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都需要提供比较充足的经费保障。只有投资,人力资源才能变成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才能变成人才资本。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必须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年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建议各级政府和用人主体都要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切实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费用。二是积极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三是要通过宣传等方法,倡导广大人才也要加大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力度。
十、抓管理
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保证人才工作目标一致、政策统一、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人才工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组织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的工作职责,但并不能包办代替。其他各成员单位既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也不能互相扯皮,互相推诿。如果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应追究相关部门领导责任。
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从省区市到各市县(区)都要建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配强配齐工作人员。各部门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人才工作。要注重培养和吸引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人才具体负责人才工作。
要建立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做到谋划发展首先谋划人才,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项建设计划、工作计划必须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每年都要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切实把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人才工作情况作为对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在人才工作中成绩突出者,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重视人才工作或抓人才工作成效不明显者,要采取切实措施促其加以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