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关键是要看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从此使“孔雀”不再“东南飞”。
一、教育改革要痛下决心
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途径是教育,而且教育是为数不多没有生产过剩的行业之一。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科教兴省,其前提都是教育。从总体上讲, 西部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称。因此,必须切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办学体制,学校必须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盘活教育资产存量,实现校际间资产联合重组。实现学校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教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搞好校内校外的联合。特别是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间和地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力度。进行考试内容、方法的改革,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子女提供贷学金,为优秀学生提供较高的奖学金。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建立职业介绍机构和就业市场中介组织。一方面社会要减员增效,一方面要充分提供条件让毕业生就业,千万再不能让新人才远走高飞了。
优化教师队伍。首先,选拔学科带头人。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引才、用才、留才的机制,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高水平的、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优劳优酬,给予特别的荣誉和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减员增效,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分流富余人员。再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正确运用和发挥校长负责制,选拔任用优秀校长同其他人员一道对学校工作进行卓有成效的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应尽快扭转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束缚,大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求是:将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从客体转为主体,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和讨论方式,人才培养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复合型和创造型,等等。大中专院校应引进成功学、创造学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成功学,关注创造学。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为应试而教”的倾向,又可防止学生“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学生不能以“听话”为衡量标准,也不能以“谋职”为最终目的。
构建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和学习绝不可能也不可能单纯停留在学校阶段。所以应确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逐步构建现代化远程教育和就近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辐射城乡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一体化网络,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二、城市人力资源开发要带头
由于西部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城市之间的差异,城市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有的则根本没有摆上议事日程。现在不能再坐等观望了。
近些年,西部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关键是落实,关键是兑现。
加快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缺乏竞争,加之许多单位用人提升要看你有没有关系,有没有权力背景,致使相当一部分人才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或无奈出走,一方面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造成布局的不合理。 要鼓励、支持企业高薪聘请和重奖重用科技人才,允许科研成果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知识产权入股分红。其他职业的人员也必须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重点抓好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分清谁需要培训与需要哪种培训,加强职工在职培训、离职培训和下岗培训。努力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渠道,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服务,加快发展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要引导城市居民在经济宽裕或不宽裕的情况下,把部分或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自身再学习和子女的智力开发上去。
健全配套措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最终建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体制条件尚不够成熟。因此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除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外,还需要相应社会体制的配合,其主要包括: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教育投资、培训体制、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各个城市并不要求同一模式发展,要以效率为中心,发挥自己的特色。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叫响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区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好农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实现贫困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发展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为农村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优先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解决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待遇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提供供求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效转移和合理有序流动。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此外,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他们会定期返回农村,然后再利用他们的影响,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信息发展农村经济,二次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要选用有一定思想、有一定文化、有一定魄力的人当村干部。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的开展、生态农业的推广,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农村尽快进入市场。
积极开展有利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各种活动。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包扶既要扶贫,又要扶志,也要治愚;开展支教服务,重视农村师资培养;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施“希望工程”;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和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渲染和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