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反返贫

扶贫与反返贫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但贫困人口也多,而且多分布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总不能把这些人放下不管,何况咱们是社会主义,凡事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于是对这些人,国家得想办法脱贫致富,而且作为攻坚任务向国际上承诺,到20世纪末要基本解决温饱,绝不能把贫困带入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两亿多,到1999年底, 全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95年的7000万减少到了4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左右,应该说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宁夏为例,到1999年底,南部山区8 县提前一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115.8万人下降到20.7万人, 贫困面由56.16%下降到9.5%。但目前仅仅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任务还很艰巨。贫困人口下降是好事,但令人忧虑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已脱贫的群众又回到了贫困的队伍中去,这叫“返贫”。因此,国家一方面要扶贫,另一方面还要反返贫。新世纪初,我国调高了贫困标准水平,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此一来, 任务就更加艰巨。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主要集中在西部边远山区,这些地方大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薄弱。我在基层调研时,一位基层干部说得很形象,下一场雨就脱贫了,不下雨原来脱了贫的也返贫了。比如,陕南的秦巴山区返贫率一般为10%左右, 灾年则达到20%~30%。安康地区扶贫攻坚7年来解决了大约69万人的温饱,而累计返贫人口却达到33万人。 许多地方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十分严重,当地群众戏称:返贫追着脱贫走。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祸就是扶贫中的毛病,包括方式上、监督上、落实上。有些地方为了限期达标追求数字脱贫和政绩脱贫,而不顾实际情况。比如说到年底了,每个人发三五百元钱就算今年解决了温饱,此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挤占挪用扶贫资金也是常见的事。还有把扶贫没有同扶智治愚、解决后顾之忧结合起来,不从根本上改变群众思想观念,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做不到缺什么补什么,那真正的脱贫是很困难的。你给他三五百元钱,就有人美美吃喝几顿过一下瘾然后又坐到墙根去晒太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