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理论研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社会的进步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显然,搞理论研究不是坐在黑屋子里不关注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不可能置若罔闻。理论研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不只是一个判断的问题,而且是关乎理论研究的生存与发展和究竟能不能指导实践的问题。

然而,时下读一些理论文章,总觉得有悖于理论的内在要求和现代生活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奥蒙■,二是冗长■嗦,三是空话连片,四是枯燥乏味,五是脱离现实,六是不求甚解。有些文章长篇大论,如果说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问题讲透了、讲深了倒令人佩服,但往往弄巧成拙,作者挖空心思,拐弯抹角,说过来说过去,说不到要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些文章吞吞吐吐,不痛不痒,严重脱离现实,起不了作用。有的对该课题并不了解,东拼西凑,没有见解,没有创新。

依笔者之见,理论研究要适应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其功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过去人们曾对姓“资”姓“社”争论不休,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澄清了人们不清醒的认识。有人备受艰辛探讨《孔乙己》中“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多少种写法,可笑可悲,何苦哉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人在四大发明之后非要再添几个,比如说足球,而不关心为什么13亿人踢不出个像样足球。其实需要我们探索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问题很多很多,比如企业怎样增加效益,下岗人员的生活怎样保障,如何使环境得到改善,如何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等等。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理论研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所谓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坚持调查研究,弄清实际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在实际当中,依靠各种材料,经过加工调整,美其名曰“调查与思考”的还屡见不鲜。没有经过郑重系统的分析,其理论研究就达不到指导实践、深化认识的目的。搞理论研究,材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判断,理论提升。材料要完备、真实、权威,少不了调查研究。李瑞环曾说:“现在社会上弄虚作假现象相当严重,形形色色的假情况、假数字、假政绩、假商品屡禁不止,往往造成是非混淆、真伪难辨。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下大力量加强调查研究,就很难把客观情况全弄准,就极容易上当受骗,就会因判断失误而把情况办坏。”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掌握真实的情况,使理论有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将理论研究推向市场,与被研究对象联手。科技有一个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也有一个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实际上,好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就是一种生产力。难道说,邓小平理论不是一种生产力?科学发展观不是一种生产力?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真正的效用,重要途径就是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把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寻求与所研究的对象联手合作。比如如何解决再就业,凭空想象显然不行,得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论证。如何使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得走进企业,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使那个地方精神文明得到加强,不能用普遍的条条框框去套,各地有各自的实际,要对症下药,才有实效。为什么发展村办企业也要请专家顾问就是这个原因。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要解放思想,都要积极主动,相互配合,为进步解决问题而努力,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要注重学习。时代飞速发展,形势变化莫测,理论研究者不可坐等观望,而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素养。最可怕的是无视社会发展变化,静不下心来,沉不下去,对所研究的东西生疏得很。要向书本学,向社会学,互相学。一知半解的要学,不懂的更要学。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研究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