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他,就像读我自己

:安 危

:2001年6月8日

:于美国明州圣•保罗

读他,就像读我自己

我读《哀泪笑洒》,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感觉,特殊感情。

我知道,我在读我的学长陈孝英的自传。可是,我越读,就越觉得好像读我自己。我不时地默默自问:“这不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吗?”我好像不是在读陈孝英,而是满怀激情地重温我自己的经历。在这部传记的每一章,我几乎都可以找到我自己的影子。

《哀泪笑洒》高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它不仅是一部很难得的、极其精彩的个人自传,而且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心灵史。

那一代知识分子,就是我们这一代,如今60多岁不到70,是跨新、旧两个不同时代,新、旧两个不同社会的一代。我们出生的年代和我们经历的岁月,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和必将经历的特殊磨难,也就决定了我们精神生活的特征:哀泪笑洒。

“哀泪”,是命里注定了的。“哭洒”还是“笑洒”,却需要那一代每一个人去选择。“哭洒”,是弱者逆来顺受的必然结果,而“笑洒”必定是强者的明智选择。陈孝英选择了“笑洒”。

“哀泪笑洒”,概括了一代精英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诚,在逆境中积极向上、苦苦拼搏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精神。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创造。陈孝英的几次自我超越(他自己称为“越境”),都走在同代人的最前列,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和独创性。几次“越境”,都使他硕果累累,使他的人生价值一次次地增值、一次次地升华、一次次地大放异彩。

最初作为俄文教员、俄文翻译的陈孝英,不甘寂寞,另辟蹊径,研究幽默,初露才华,始见成效,使那些认为“翻译只是传话筒而没有创造性”的人大失所望。才子加上外语,犹如猛虎插上了翅膀。陈孝英以外语为工具,为自己的创作和研究服务了。专业加外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40年前许多人却不敢这么想,更不敢这么做,而孝英却这样做了。

由幽默研究、文艺评论,到创立我国的喜剧美学,陈孝英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才华横溢,其创造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他所创立的喜剧美学理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笑比哭好”、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由喜剧美学理论研究,到喜剧小品的实践,陈孝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杰出的典范。在他的倡导、指导和推动下,陕西的喜剧小品演红了三秦大地,走向了全国。由他倡导、策划的中央电视台《周末喜相逢》,成为全国电视观众的最爱,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古今中外,除了一些科学家、政治家外,能够创立自己的理论,并用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能获得巨大成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的理论家、实践家和学者,在我国学术界是非常罕见的。

陈孝英最具胆识、最冒风险的一次自我超越,是他近年来的“下海弄潮”。自古以来,文人经商,成功者极少,失败者居多。但陈孝英却成功了,尽管他付出的太苦、太多。他之所以成功,原因固然很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他不为个人的私利和金钱“下海”,而是为学术的发展和繁荣而“下海”。他是典型的“人在曹营心在汉”—— 他人在风浪险恶的商海,但他的心仍在学术界,他研究,他创作,他出版,他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奔走、策划、奉献。不管他将来还会有多少次“越境”行动,陈孝英还是我们的陈孝英,他最终还是回到学术界,做他的理论家、作家、学者和翻译家,过他一直要过的生活,做他一直要做的人。这也是我一直敬佩孝英、以孝英为荣的原因所在。

说到翻译,我三天也说不完他对陕西省翻译协会的贡献、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尽管他才华横溢、业绩裴然,在许多领域独占鳌头,声名大振,但他从不篡改自己的历史,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发迹之地、被人看作“低人一等”的翻译界;相反,他把翻译看作他的“初恋情人”,把翻译协会看作成他自己的老家。他20多年来对翻译协会的奉献不必多说,我只提一件,足可见一斑。

在翻译协会最困难的时候,他倡议、他策划、他带头自掏腰包,集资创办《译苑》杂志,为广大中青年外语工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阵地,繁荣翻译事业,培养翻译人才。如今,《译苑》成为中国西部12省区的文学翻译刊物,在全国也小有影响,办刊资金也稍有节余。这时,《译苑》就像神庙里的一份贡品,是吃掉它呢?还是让它引来更多的香火?又是陈孝英,带头“见利就让”,建议将刊物创收部分由翻译协会统一掌管,用于发展翻译事业。

孝英以自己20多年的亲身体会,在《苦恋一生的翻译梦》一文中,还为翻译协会总结出几大特点。

“……唯有陕西省翻译协会就像一座铁塔一样,始终笑容可掬地安坐在乱花纷飞的中国学界之中,而且不断实现新的超越:既超越了自己的一个个昨天,也超越了一个个兄弟团体的今天。

究其原因,据我多年来的近距离观察,至少有这样几条:

一曰“走正道”:重学术,重气节,御庸风,抗俗气。

二曰“找市场”:千方百计寻找外语、翻译与市场的结合点。

三曰“重亲和”:提倡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重”和“文人相亲”。

四曰“倡自由”:倡导学术自由,并力求把它从口号变成行动。

我以为,陕西省译协的这4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若干要素:重学养,重教养,有骨气,有勇气,力倡民主,与时俱进。这4条中,前两条是方向,后两条是方针。”

孝英高屋建瓴,把陕西省翻译协会的特点概括得这么到位、这么确切,足见他对译协工作的投入、奉献有多大,对译协工作的体验和感情有多么深。作为翻译协会的领导成员之一,我对孝英所做的一切感激万分,被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所感动。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省译协秘书处曾说过,“不是陈孝英需要翻译协会,而是翻译协会需要陈孝英”。这话不久传到他的耳朵,他竟然把这话一直铭记在心。孝英对朋友的忠诚,也充分体现在他为了这句话,20年如一日,为陕西译协、为翻译事业,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