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架桥人

新时期的架桥人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变了,中国变了,对人类未来举足轻重的中美关系也变了。这一切改变,是因为有邓小平、尼克松这样的政治家,有比尔•盖茨、王永民那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更因为有你、我、他这样普普同同、数以万计的老百姓。雪莲,就是这些普通老百姓中最杰出的老百姓之一。

我是1979年结识雪莲的。邓小平把雪莲介绍给海伦•斯诺,而海伦•斯诺又把雪莲介绍给我。我们俩通过“斯诺大桥”走到一起,相识、相知,成为真正的朋友。在过去30年里,雪莲亲历了中国的巨变,而我却见证了雪莲为建造中美友谊之桥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活动,以及她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她不遗余力地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在教育、文化、艺术、外贸、经济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她把美国各界人士一批又一批地带到中国来,把中国人一批又一批地请到美国去。她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向中国的青年一代介绍美国。她回到美国,对照中国研究美国,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

她促进、帮助中美两国的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学校、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关系,不断地拓展交流渠道,以民间交流促进官方互动,以官方的交流,推动民间交往的发展。

雪莲是新时期中美两国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她往往能起到官方起不到的作用,能够做到我们许多人想做而无法作到的事情。在这里,我只想提及两件事。

海伦•斯诺1940年回国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后,她的写作、出版和日常生活,一直处于极大的困境。中国政府以及包括黄华在内的许多中国朋友,都想给这位中国人民的莫逆之交帮一把,但长期以来却爱莫能助。在海伦晚年,雪莲 20年如一日,给了海伦诸多方面的种种帮助。“远亲不如近邻”。雪莲作为海伦•斯诺的邻居和朋友,一直自愿地充当着海伦的秘书、助手、代理、汽车司机和监护人。

1989年至1992年,中国外交出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美国社会突然出现的对华“不来往,不接触”的形势,雪莲作为美国“埃德加•斯诺基金会”常务理事、堪萨斯城•西安友好城市委员会主席,积极参与组织了1990年在密苏里大学举行的“埃德加•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帮助美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同时,她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这次研讨会期间,举办户县农民画展览,并邀请农民画家樊志华现场表演。雪莲当时对我说:“让美国人通过农民画了解中国,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谁也没有理由去反对中国的农民”!结果,这次研讨会和农民画展都非常成功。第二年,樊志华应邀又去堪萨斯城访问、讲学了。

继埃德加和海伦•斯诺之后,雪莲是第二代美国对华友好人士中最杰出的一位。她是新时期中美友好事业的架桥人,而且是一位特别的架桥人。她高瞻远瞩,却又脚踏实地。她深明架桥沟通的伟大意义,而却非常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雪莲30年来的对华友好工作有三个特点。

第一,着眼普通老百姓。众所周知,她的架桥事业,是从西安一对老人王曾吾夫妇开始的。邓万芳、樊志华等一批极其普通的中国人,都是她的好朋友。她先后被授予“户县荣誉农民”、扶风县“安上荣誉村民”的称号,这足以说明她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也说明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她的信任和爱戴。

第二,着眼最普通但却是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师大附小和美国花园路小学之间学生、教师的交流;向蓝田县韩家坪小学捐赠资金、修建“詹姆斯•劳埃德学习中心”等等。

第三,对华友好,矢志不移,始终如一。30年来,中美关系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政治气候,雪莲总是风雨无阻,始终如一地从事中美人民的友好事业。她是一位海伦•斯诺式的美国人,是中国人民一位忠实的美国朋友。

雪莲的丰功伟绩,足以能写一本书,我不能再讲下去了。我想用一首题为《何为友谊》的诗歌,结束我的讲话,并把这首诗献给雪莲和她的图片展览《亲历巨变》。

当您悲伤的时候,

我会擦干您的眼泪。

当您害怕的时候,

我会减轻您的恐惧。

当您闷闷不乐的时候,

我会给您带来希望。

当您遇到烦恼的时候,

我会帮您应付、处理。

当您迷失了方向

看不到生的希望的时候,

我会成为您的灯塔

在您的前方闪闪发亮。

这是我的誓言,

我保证遵守终生。

也许您会发问:

“这是为什么?”

因为您是我的朋友。

(在《亲历巨变》摄影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2007年10月11日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