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走了,走得很匆忙。国庆节过罢,我打算洗印一些照片,去看望徐老师,给他汇报“爱心友谊工程”竣工典礼的盛况。徐老师一直关心着这个工程,2002年夏季,还亲自到了建设工地视察。可是,我没能赶上,铸成了终生的遗憾。
在徐老师走后的这37天里,他的音容笑貌,天天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太令人难忘了。
认识徐老师,是30年前的事,是通过金芝老师认识的。上世纪60年代,金芷老师为来访的瑞典作家杨•米尔达做翻译。不久,米尔达写作出版了反映延安柳林大队的著作《来自中国农村的报道》,风靡欧美达10年之久。70年代中叶,米尔达重访延安、西安,坚持邀请为他做过翻译、使他名扬四海的金芷老师出席宴会。晚宴在东大街西安饭庄举行,原定6时开始,8时结束,可客人谈兴极高,到10时才结束。徐老师推着自行车,在东大街等候金老师回家,一直等了两个小时。就是在那个夜晚,在菊花园口,我第一次见到了徐老师。直觉告诉我,徐老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也是一个好丈夫。
1980年省译协成立,徐老师是创始人之一、一直担任副会长。25年来,与徐老师联络、见面的机会一年比一年频繁;尤其是近10年来,几乎是三天两头联络,每个月都会见面。徐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感染、教育了陕西译协一代又一代的会员。陕西译协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重学养,重教养,有骨气,有勇气,力倡民主,与时俱进”,与徐老师的“为人师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老师呕心沥血,为繁荣陕西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5年来,陕西译协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翻译竞赛、英语演讲比赛、重要翻译稿的审定等近百次之多。这些学术活动,几乎每一次都有徐老师参加。徐老师冒着酷暑、审阅“韩素音翻译大赛”答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徐老师甘做人梯,扶持译界新秀。自恢复外语教学和翻译职称评审以来,徐老师为全省中青年外语教师和翻译所写的推荐信不计其数。他多次参加高教和翻译系列的高评会,总是“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把骨干力量一批又一批地推向外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第一线。他总是满腔热诚、和蔼可亲地肯定和鼓励青年人的每一点进步。
徐老师十年如一日,指导并参与接待了100支美国环球志愿队。巴德主席1995年10月来陕西考察这个项目时,徐老师自始至终亲自参加了考察活动。从第1队到第100队,徐老师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活动,并经常为志愿队举行专题讲座,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美国环球志愿者中国服务项目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美国人的欢迎,与德高望众、知识渊博、和蔼可亲的徐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是徐老师的生活追求。译协是一个群众团体,参加译协,就是参加奉献。参加译协的活动,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积极奉献者寥若晨星。而我们敬爱的徐老师就是为数不多的奉献者队伍里的杰出代表。徐老师达70高龄后,依然参加各地译协的活动,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查看英语标识是否规范,暑期下乡义务支教,等等。在同一个服务项目中,他往往比其他较年轻的同志服务的时间更长,因为在课间、在歇息时间,总是有年轻教师把他团团围住,请教关于外语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
徐老师的高尚的品德,体现在他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求实、创新;敬业、守信;仁慈、博爱;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译协的同志,尽管许多人不是徐老师的学生,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徐老师,因为徐老师每一次同大家见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极好机会,学习徐老师渊博的知识,向徐老师学习如何作人。
有一位哲人说: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生平最优秀的部分,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我们今天追思徐老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高尚品德,让可亲可敬的徐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