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黄石的孩子》引争议三年后揭密

“双石”改“黄石”,不是翻译的错!

— 电影《黄石的孩子》引争议三年后揭密

三年前,一部由中、澳、德三国联合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黄石的孩子》,在湖北黄石市举行了全球首映式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被国内媒体炒得火热,轰动一时,争议四起。影片讲述了英国青年记者乔治•霍格深入中国抗战前线,帮助一名澳大利亚护士带领60多名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的孤儿,辗转至湖北黄石,然后又从黄石沿着丝绸之路,历经艰险转移到甘肃的故事。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但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陕西省宝鸡市双石铺(今凤县),与湖北黄石没有一点儿关系。

抗战爆发后,在美国记者海伦•斯诺的倡导下,斯诺夫妇和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一批中外人士,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继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合作运动”,两年之内,全国就兴建起了五万个生产合作社,及时、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军民的物质需要,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全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是在宝鸡成立的,宝鸡是工合西北总部所在地,路易•艾黎亲自坐镇,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工合城”。

乔治•何克(George Hogg)23岁毕业于牛津大学,1938年1月来到上海,后来以十二万分的热情,到了陕西双石铺,成了路易•艾黎的得力伙伴,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为了给“工合”运动培养人才,他和艾黎创建了“双石铺培黎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踪和破坏,“双石铺培黎学校”后来西迁到甘肃山丹。何克以延安精神和八路军的思想作风管理学校,教育学生。194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由于在建设校园中不幸受伤,因缺乏药物及时处理,患破伤风去世,年仅30岁。同年,他撰写的《我看到了新中国》(I See a New China)一书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在宝鸡凤县(双石铺)和甘肃山丹,至今还保留着何克的旧居和墓碑,以纪念他投身‘工合’事业的丰功伟绩。